第一章 运筹华北

1948年深秋,是中国人民苦尽甘来、大获丰收的黄金时节。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1月下旬,中原黄伯韬兵团已被歼灭,淮海战役正进入第二阶段。华北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陷入华北解放军和东北野战军的夹击之下,成了惊弓之鸟,处在举棋不定的十字路口。发起平津战役的条件业已成熟,华北战略决战的局面开始出现。

实际上,早在辽沈战役之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袖们就开始了对华北的运筹。

华北决战局面的出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北平、天津等城市及华北的农村,相继建立了党组织,多次发动和领导了工人、学生运动和农民暴动。

抗日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在美国政府的支持和援助下,抢占了北平、天津等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并向解放区大举进犯。华北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给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保卫了解放区。

1946年10月11日,绥远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部,侵占察哈尔省省会、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国民党政府欣喜若狂,认为“共军已经全面崩溃”,并单方面宣布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傅作义也冲昏了头脑,公开致电毛泽东,说什么共产党、解放军是“武力倡乱,分裂割据,必遭毁灭”。毛泽东当即指出:蒋傅军队占领张家口,“无论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只是吞下了一颗炸弹”,并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战局将发生根本变化,解放区军民将转入全面反攻,收复一切失地,取得最后胜利”。

华北军民遵照毛泽东提出的作战方针,1947年上半年,先后发起了豫北、晋南攻势和正太、清沧、保北等战役,歼灭大量敌军,扩大了解放区。1947年10月,又发起清风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第三军主力。从此,华北战局也像全国各战场一样,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又一举攻克华北重镇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解放区联成一片。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土地会议,10月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华北解放区广大农村经过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极大地激发了翻身农民发展生产、参军参战的热情,为解放华北奠定了政治和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滥发货币,其统治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北平、天津等城市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反饥饿、反内战群众运动,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战略区及其领导机构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刘少奇兼第一书记,薄一波、聂荣臻分任第二、第三书记;成立华北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9月,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政府,董必武任主席。这时,华北野战部队已发展到3个兵团,11个步兵纵队,33个旅(包括两个炮兵旅),连同地方部队总计46万余人。

此时,华北国民党军已被孤立于北宁路的山海关、唐山、天津、北平,平绥路的张家口、大同、归绥(今呼和浩特)以及承德、保定、太原等点线上。这种局面,对东北野战军入关,会同华北野战部队对国民党军实施分割、包围、歼灭极为有利。

消灭了东北卫立煌集团,解决华北国民党军的问题也就提前成了毛泽东考虑的中心问题。

毛泽东曾预想先阎后傅

解决华北,主要就是消灭国民党军的两个战略集团,一个是傅作义集团,另一个就是阎锡山集团,解放北平、天津和太原等城市。毛泽东原来预想是,先阎后傅(先打阎锡山后打傅作义),即先取归绥,继取太原,消灭阎锡山集团,在绥远、山西解放以后,集中华北人民解放军和东北野战军主力,夺取北平、天津,消灭傅作义集团。

为此,毛泽东决定在华北打3个战役。

1948年秋天,命令杨成武以华北第三兵团为主力组成西进兵团,配合东北野战军消灭卫立煌集团,牵制傅作义集团不得出关东援,向绥远进军,解放了察哈尔和绥远的大片地区,兵临归绥城下。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部署太原作战,命令徐向前、周士第的华北第一兵团于10月5日发起太原战役,“争取于12月15日以前攻克太原”。

第三个战役就是平津战役了。按照这一部署,在辽沈战役结束前两天,毛泽东在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中,要求东北野战军除派先谴兵团两个纵队即行南下,进至蓟县、遵化地区休整待机外,“其余在沈(阳)营(口)线战斗结束后,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12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

1948年11月6日,中原、华东两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7日,毛泽东根据各方面的情报,判断傅作义集团有可能采取三项方针:固守平津;放弃平津,傅作义嫡系部队撤回绥远,蒋介石嫡系部队撤至南京一带;放弃平津,蒋介石和傅作义的部队都向南撤。毛泽东考虑,如果傅作义采取固守平津的方针对我是有利的;如果采取撤退的方针,对我是利害各半,我虽可不战而得平津,但对今后作战不利,因为平津敌人保存了下来,以后还得打。这样,毛泽东就把指挥重心放到防止敌人撤退上,并开始考虑改变原定计划,适时发起平津战役问题。

通过权衡利弊,毛泽东提出了“抑留傅匪于(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地区,以待我东北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彻底歼灭该敌”的总方针,并着重强调“尤重在抑留傅敌于北平、张家口、天津、保定地区不使西退,亦不使其得由海上逃跑”。

为了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地区,毛泽东开始考虑华北第三兵团撤围归绥,首先集中华北第一、第二、第三兵团迅速攻取太原。

对于攻太原,徐向前(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周士第曾于11月8日在给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提出增加兵力的建议。

毛泽东接到徐向前、周士第建议增兵太原的电报后,认真地分析了华北战场形势,反复考虑了华北3个兵团的使用问题,认为:“华北局势在我军胜利影响下,傅作义正徘徊于平、张、津、保之间,对坚守平津或西退绥包,尚似未下最后决心。但我如攻打归绥,有促使傅作义集团其嫡系3个军及骑兵三四个旅提早西退可能,而我杨(成武)李(井泉)兵团因无打援把握,亦有被迫撤围南退可能。阎(锡山)匪则因空运未断,阵地坚固,我攻城兵力尚非优势,仍在负隅挣扎,企图在旷日持久中,增大我之消耗。”若要打破僵局,唯有增加太原前线的兵力。这样,“可助徐、周攻下太原,并使徐、周早日南下接替刘(伯承)邓(小平)在中原的任务,以利刘、邓率部渡江”。

毛泽东还估计,由于太原是阎锡山的势力范围,在我攻太原时,傅作义按兵不动”,也有可能乘我华北第二兵团西出太原、平保线兵力较空虚之际,“再度进扰石家庄”。果真如此,则对我攻克太原并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保地区是有利的。

然而,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根据毛泽东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就地歼灭的总意图,对增兵太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停止攻击归绥是抑留傅作义集团的一个重大步骤,但仅此还不够。11月15日,他们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建议“暂不攻太原”。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这一建议立即为毛泽东所采纳。11月16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了给太原前线的徐向前、周士第的电报,征询推迟攻击太原的意见:

徐周:

估计到太原攻克过早,有使傅作义感到孤立,自动放弃(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南撤,或分别向西、向南撤退,增加尔后歼灭的困难,请你们考虑下列方针是否可行:(一)再打一二个星期,将外围要点攻占若干并确实控制机场,即停止攻击,进行政治攻势。部队固守已得阵地,就地休整。待明年一月上旬东北我军入关攻击平、津时,你们再攻太原。(二)如果采取此项方针,杨(得志)罗(瑞卿)耿(飚)部即在阜平休整,暂不西进。如何,盼复。

军委

16日5时

第二天,徐向前、周士第复电中共中央军委,表示完全同意暂不攻太原的方针。华北第二兵团“即在阜平待命,并准备随时向张家口附近出动,协同杨(成武)李(井泉)李(天焕)阻止敌人逃跑”。

傅作义是什么人

傅作义,字宜生。1895年6月27日出生于山西省荣河县(今临猗县)安昌村。1908年,13岁的傅作义到运城河东中学堂学习。课余喜读《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水浒》等古典小说,并喜欢模仿书中一些人物。1910年,他看到人民受人鱼肉,中华民族濒临灭亡,决心弃文学武。当时,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推翻清朝、振兴中华的革命浪潮,鼓舞着每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傅作义离别家乡,毅然来到太原,考入了山西陆军小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傅作义满腔热情投身革命。他剪掉了辫子,参加了山西起义,担任学生军排长,到娘子关一带作战。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全国上下一片愤慨,血气方刚的傅作义曾策划谋杀袁世凯。1912年,傅作义在山西陆军小学毕业,被学校保送到北京清河镇第一陆军中学深造。1915年,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1918年毕业,时年23岁。

结束了8年军校生活,傅作义被分配到山西阎锡山部第十团当见习军官(排长)。3年后,升为上尉营副、营长。又过了一年,升为少校团副。1924年,随军出兵石家庄,因完成任务好,升任团长。1926年,阎锡山与直奉联军联合攻打冯玉祥,傅作义奉命守天镇城,冯军屡攻不克,被晋升为旅长,旋即又升为中将师长。1927年10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占据东北、华北大部分地区,国共两党合作北伐,阎锡山分兵三路攻打奉军,傅作义部为中路军,从晋北直插奉军要害——北京外围的涿州城,他率部从蔚县东的九宫口入山,沿拒马河而下。这里是穷山绝谷,道路崎岖,行人尚且少有,更从无军旅进出。所以,当傅部来到涿州城下时,竟未遇到奉军一兵一卒。傅部先遣支队进抵涿州北门,适值奉军换防,北门无人防守,傅军长驱直入。在接近由南门而来、沿南大街北行的刚刚入城的奉军时,傅军突然举枪射击,奉军猝不及防,死伤大半,惊乱四散,仓皇而逃。

涿州位于京汉路北端的北京、保定之间,是京津保三角地带之要冲,紧扼北京咽喉。傅军占领涿州后,引起了奉军的极度恐慌,安国军大元帅张作霖和奉军军团长张学良,立即调重兵组成反攻涿州总指挥部,由张学良任总指挥,全力进行争夺。奉军先后组织了7次总攻,动用了炮、坦克及化学武器,飞机昼夜轮番轰炸。结果,涿州城岿然不动。奉军强攻不下,只好变为诱降。张作霖派其高参、原傅作义保定军校的战术教官于国翰,给傅作义递劝降书。傅在复信中说:“老师教授我们的战术中,可惜没有投降这一门,因此不敢从命。”傅作义率部苦守3个月,城内粮食断绝,隆冬部队仍着单衣。傅作义出于对城内百姓和全体将士爱护,决定只身出城谈判。涿州百姓听到这一消息后,万分感动,一致表示:傅师长决不能出城,如师长出城,我们全城百姓愿与全体将士一起殉城。傅不得不遵从百姓意见,派旅参谋长朱锡章出城谈判,并授意朱:议和并不是投降,奉军答应以下三条,才能签字。一、战斗结束以后,傅部改编为国防军;二、涿州百姓因奉军攻城而造成的死亡及财产损失,必须给予抚恤和赔偿;三、我本人退出军界,不接受任何职务。张作霖接受了傅作义的条件,战事才得以平息。

涿州之战,表现了傅作义卓越的军事才干及爱民思想,使他“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中国近代着名军事家、“守城名将”,声震中外。

1928年6月,傅作义被任命为天津警备司令,1931年任命为三十五军军长,率部移防绥远,并代理绥远省政府主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吞我东北三省,傅作义基于爱国思想,从9月22日起,先后以通电、致电、告民众书等形式,表示坚决抗日。在绥远向所属部队全体官兵进行了抗日动员,提出“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响亮口号,并规定早、晚点名后齐声高呼:“誓保国土,以尽责任,不惜牺牲,以雪耻辱”。同时,专就对日作战的战术,开展战前大练兵。这些做法,对提高和坚定全军将士抗日的信心,作好抗击日军的军事技术准备,都起到了良好作用。

中国军队在长城喜峰口与古北口之间的罗文峪布防

1933年初,日军进犯长城各口,企图侵占华北。傅作义数次致电国民政府,誓死抗日。同年4月,日军陷喜峰口、古北口,直逼北平北郊。任华北第七军团总指挥的傅作义,率部疾驰平郊。5月23日,日军大举向牛栏山一带进犯,傅部官兵抱定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同日军激战,双方伤亡均重,形成对峙状态。当夜,傅部组织了500余人敢死队,正要向日军实施夜袭时,突然接到北平军分会何应钦的命令,要傅部“停止战斗,撤出阵地”。傅作义及其全体官兵极为愤怒,提出:“必须日军先撤,我们才能撤,否则我们决不后撤。”日军撤退后,傅部在当夜12点前后,才逐次撤出阵地,转移到高丽营一带。接着何应钦根据蒋介石、汪精卫命令,派熊斌与日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长城抗战至此结束。此役共击毙日军246人。傅部此次抗日胜利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报以“肉搏十数次,使敌失所长”、“沙场战士血,死也重泰山”等大字标题,赞誉傅部将士。

从1935年开始,日军唆使满蒙伪军进犯绥远。傅作义在全国人民要求抵抗侵略的鼓舞下,于1936年毅然进行了绥远抗战。11月中旬,首先一举击溃侵犯绥东红格尔图伪军,接着即对敌人在绥远的战略要点百灵庙发动进攻。毙敌300余人,伤敌600余人,俘敌400余人,一举收复了百灵庙。战役结束后,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首先发电祝贺,称赞傅作义将军发起的绥远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的先声,并派南汉宸率代表团到绥远慰劳,参加了百灵庙祝捷大会,赠送锦旗一面,题词是“为国御侮”。全国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掀起捐款祝捷慰劳热潮。

12月初,傅部又收复了另一战略要点——大庙。

绥远抗战的胜利,戳穿了日军不可战胜的谎言,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在中华民族反对日寇侵略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百灵庙、大庙战役后,日本关东军恼羞成怒,12月15日向傅发出最后通牒,“命令傅作义立即撤出绥远,开往山西,并限24小时内答复”。傅将军听后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面对日本特务机关长说:“此事没有考虑的必要,马上即可答复,我是绥远省主席,边防守将,守土有责,决不放弃国家一寸土地,兵戎相见,在所不惧。”寥寥数语,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不愧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爱国将领。

“七七事变”后,开始了全面抗战。8年间,傅率部转战于察北、晋北、忻口、太原、晋中、绥南、绥西等地,收复了多伦、商都,攻打了柴沟堡,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太原守城战、绥南战役、包头战役、绥西战役和五原战役。

绥远抗战中的赵承绶、傅作义、王靖国(右起)

1937年11月2日,阎锡山在太原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守卫太原的部署。会议从早到晚,整整开了一天,山西各将领,无人承担太原防务。傅作义拍案而起,他说:“弃土莫如守土光荣,太原城我守!”面对强敌,傅作义下定决心:“以身报国”。在他给家人写的信中说:“目前战火已烧到太原附近,我已奉命担任太原城防司令,肩负保卫太原之责……作义自幼从军,戎马半生,只知为国为民,早置生死于度外,只要一息尚存,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为国捐躯,义无返顾……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耿耿忠心,有如日月,可以先慰国人和家人矣!”

在傅将军大无畏精神的鼓舞下,全军将士艰苦守城三昼夜,伤亡惨重。终因敌众我寡,装备悬殊,不得不突围撤出太原。

1938年初,傅的总部驻防离石县柳林村,中共中央派曾三、程子华等到柳林与傅会谈合作抗日。续范亭、程子华等曾在临县、兴县、五寨、保德等县动员了3000余名青年,补充到傅部,增加了傅部的抗日力量。是年秋,傅作义派周北峰到延安见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并请求中共派干部和进步青年到傅部帮助开展抗日工作。毛泽东接见周北峰后不久,就派了潘纪文、王一然等几十名干部和陕北公学的学员从延安来到河曲傅部,协助傅部创建政治工作制度,在团以上设立了政治部,营以下设政治指导员,各级政治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多由延安来的中共干部担任。从此,先进思想与优良作风在傅部逐渐培养起来,全军上下抗战歌声嘹亮,部队充满了生动活泼、坚决抗战的激情。

1938年冬,蒋介石任命傅作义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在绥西设立副司令长官部,从此傅作义脱离了阎锡山的晋军体系,在绥西五原组建了第八战区副长官部,直接受国民党政府管辖。

1939年4月,傅作义仿照中共在山西省的“战地动员委员会”,在绥远省县区乡也设立了“运动委员会”,动员各方力量进行抗战。

傅作义(1895-1974),字宜生,山西荣河人。1925年任山西步兵第四旅旅长、第四师师长。1928年为天津警备司令。中原大战时任第二路军总指挥,担任津浦线方面作战,兵败后其部被改编,任第七军军长

1939年12月,傅作义率部首先袭击了日军占领的包头,重创日伪军。傅作义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取得击毙了日军水川中将、大桥大佐、桑原特务机关长,歼敌3400余人,俘敌300余人,缴获大炮16门,汽车50多辆的辉煌战果,赢得了五原战役的胜利。

五原战役的胜利,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个收复失地的战役,影响极大。全国各党派团体纷纷发来贺电,许多爱国华侨还组成慰问团,从香港专程来到八战区副长官部所在地绥西陕坝慰问。国内一些报纸称赞五原战役是“气吞河岳”、“历史上的空前伟绩”、“人类历史上的光辉记录”等等。

自1933年长城抗战起,傅作义将军满怀爱国主义激情,一直站在反侵略战争的最前线。13年中,他率部在抗日战场上转战9万余里,进行大小战役、战斗290多次,基本上保持不败。因此,完全可以说:傅作义将军是国民党中坚决抗日的名将,他为保卫中华民族、抵抗外族侵略,立下了不朽功勋。

1945年8月11日,蒋介石任命傅作义为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并命令傅作义率部自陕坝出发,积极执行“剿匪戡乱”政策。

1946年8月底,蒋介石派陈诚来到归绥,命令傅部与东路北平方面的李宗仁协同动作,夹击中共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

1946年9月5日,傅部进犯卓资山。13日倾巢出动,孤注一掷狂攻集宁。10月11日攻占张家口。至此,先后抢占了包头、归绥、卓资山、集宁、天镇、武川、和林、固阳、托县、和兴、尚义、陶林、凉城、张家口等地。

傅作义侵占张家口既是华北反共势力嚣张、得势的顶点,也是他们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1947年4月至7月,晋察冀人民解放军转入主动进攻阶段,连续发起了正太、清沧、保北战役,取得三战三捷。特别是10月在清风店歼灭了蒋介石嫡系第三军主力,攻克石家庄,使晋察冀解放区和晋冀鲁豫解放区联成一片,平津地区国民党失去了重要一翼,他们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已被切断。

傅作义(1895-1974)抗战后任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

1946年底,蒋介石把“战区”改称“绥署”。李宗仁北平行辕下辖保定绥署(原孙连仲的十一战区)和张垣绥署(即傅作义的十二战区)。1947年底,蒋介石撤销了保定绥署,人员合并到张垣绥署。此时,李宗仁要竞选副总统,蒋、李矛盾加剧。1947年3月李宗仁由北平飞往上海,北平行辕名存实亡。1947年12月3日,蒋介石下令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任命傅作义为总司令,统管华北军政财文大权。

傅作义认为,战局与政局密切相关,没有一个得心应手的地方行政机构,军事上便放不开手脚,更不可能有所作为。为了组织一个得心应手的地方行政机构,他报请国民党政府委河北省参议会长刘瑶章为北平市长;调回他素有深交的沈阳防守司令楚溪春任河北省主席,对中下级行政人员也作了相应调整。他还认为,对解放军作战,不能光搞军事,也不能光靠正规军,要打总体战。他所说的总体战,就是军事与政治相结合,野战军与地方军相结合,向人民解放军展开全面进攻。为此,他大力扩编地方部队,把各种杂牌反共武装统一组编,以代替主力部队进行地方守备。成立地方军政干部训练团,轮训团以下的军官和县长以下的行政官员,以推行他的总体“清剿”战术。这种战术的主要内容是:背包流动办公,干部与还乡团结合,还乡团与地方部队结合,地方部队与野战兵团结合,实施全民“清剿”。

傅作义还认为,过去国民党军队之所以处于被动,与军事部署上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有关。要争取主动,必须改变这种部署,实行新的作战方针。他将所有的正规军编为3个机动兵团,命李文的平汉兵团与侯镜如的津浦兵团驻守原地,随时准备机动;把他的三十五军、暂编三军和新编骑兵四师,部署在北平近郊和平、津之间,实行以主力对主力的机动作战新战法。他说,今后各个守备军或游剿部队如粘住解放军于战场,我会不失时机地运送机动部队,歼灭解放军于战场上,扭转过去想打打不上,不打又挨打的被动局面。

但是从1948年初起,他在涞水、察南、冀东、热西、保北等战役中,连连败北,丢城失地,损兵折将,一蹶不振。

中央军委为什么要东北大军提前入关

在辽沈战役结束即1948年10月31日,毛泽东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发电报,要东北主力在“辽(阳)营(口)线战斗结束后,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12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

然而,到了11月上旬,毛泽东指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要他们率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这是为什么呢?

11月2日,我军解放营口市

毛泽东原定方针是先阎后傅,即先打山西阎锡山集团,后打傅作义集团。后来经林彪等建议,并同徐向前商量后,毛泽东改变了原来作战计划,即先打傅作义,缓攻太原阎锡山。

然而,撤围归缓、缓攻太原,这一系列欲擒故纵、以退求进的做法,只能在心理上减轻傅作义迅速决定逃跑的作用;如果傅作义要放弃平津,华北我军的部队仍难以阻止其逃跑,而这正是毛泽东最不放心之处。

毛泽东认为,华北的第二、第三兵团集结在一起,可以阻止傅作义嫡系部队向绥远撤退,但不能阻止蒋介石、傅作义两系部队向海上撤退,包围张家口也不能达到目的。因为“敌共有35个步兵师、4个骑兵师,敌如决心从海上撤退,可以集中十几个师将张家口之敌接出来,集中于津、沽逐步船运”。停攻太原,要华北第一兵团放弃已攻占的阵地,开至张家口去担负包围任务,“一则阎匪将出城滥扰;二则部队情绪上转不过来;三则我军未到张家口,而张家口之敌势将惧歼先逃”。

这真是一个难解的问题。看来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让东北野战军主力提前入关了。主意拿定,11月16日,毛泽东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发了一份电报,请他们考虑东北野战军主力是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我们曾考虑过你们主力早日入关,包围津沽、唐山,在包围姿态下进行休整,则敌无法从海上逃跑。”

第二天,军委作战室收到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回电说:“辽沈战役打了52天,兵员、弹药均需补充,至少需要休整两个月。”

朱德说:“待把平津敌人围起来,我批准他休整100天。”

毛泽东把目光转到军事参谋身上:“还是要发报给林彪讲清楚,平津的敌人是叫它跑了好呢,还是就地歼灭好呢?……”

朱德斩钉截铁:“思想不通,组织服从,有啥子困难自己克服,必须保证迅速入关!”说着盯了下毛泽东,“这可是个大问题,来不得半点含糊!”

周恩来说:“我同意老总意见!”

毛泽东把手一挥:“就这样定了”。

已再没有时间商量了。11月18日,毛泽东下了最后决心,断然命令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望你们立即令各纵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或22日全军或至少8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此种可能性很大)。”“望你们在发出出发令后,先行出发到冀东指挥。”

统帅们深夜论平津

1948年11月下旬。中共统帅部——西柏坡。

夜深了,大地在沉睡,一切都是静悄悄的。

毛泽东办公室的灯还在亮着。中共统帅部的几位领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在聚精会神地讨论毛泽东起草的平津战役的作战计划。朱老总说:“这回算轮到傅作义了!”

“对!这次要解决华北问题了。”毛泽东披着一件旧棉袄,从一张木凳上站起来,点燃了一支香烟,说:“经过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华北之敌已成惊弓之鸟。如果不抓住时机,就地予以歼灭,敌人就有可能由华北逃跑。华北蒋傅军多达60万,不管跑到哪里,对我们迅速解放全国都是不利的。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就地予以歼灭,才能加速敌人在全国的总崩溃。因此,马上发动平津战役就成为当前华北战场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西柏坡

毛泽东在屋里踱来踱去,他喝了两口茶,把烟蒂按灭,然后把目光盯在了沙盘上的北平、天津处。盯了很久,又若有所思地说:“这几天我一直在考虑,为了不让敌人跑掉,我们在战术上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做法,只要塘沽、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

周恩来完全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并对当前全国和华北的军事形势进行了分析。他说:“蒋介石如今在全国还有4个军事战略集团,只有华北傅作义集团是唯一能够机动的集团。这是因为:华东刘峙集团,正在集中一切可用的兵力,忙于守卫徐州的决战,自顾不暇。西安胡宗南集团,已被我西北野战军紧紧拖住,并要掩护大西南,不敢移动一步。华中武汉白崇禧集团,独自扼守武汉长江中游,并且要拱卫中南大门,他更不敢走一步。因此,只有华北傅作义集团,已处于我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夹击之中,形似孤悬,是坚守还是撤逃,一时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趁其尚未撤退,就地包围歼灭为最好。为此,东北野战军主力在辽沈战役后,必须不待休整迅速入关,和聂荣臻部队一起,完成对华北蒋傅军之战略包围,以加速全国胜利的早日到来。”

“对着哩!”朱德走到一张大幅军事地图前补充说:“目前傅作义要是逃跑的话,确是能够跑掉的。因为,我们华北40万野战军,要阻挡60万蒋傅军逃跑,那是困难的。根据这种情势,必须抓住傅作义守撤两难之际,命令林彪率部迅速入关,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实行分割包围,然后再一一歼灭。”

周恩来插话说:“根据刘仁最近提供的北平地下党判断,傅作义集团在目前势态下,今后动向不外下列三种:一是蒋傅军队全部坚守平津塘;二是蒋傅军全部南逃;三是蒋系24个师南逃,傅系20个师西逃。”

“傅作义集团上述三种动向,以第一种对我们最有利。目前,他们正处于这种犹豫不决的状态,是最好的时机。”毛泽东说:“从战争的全局来看,我们抓住蒋系24个师和傅系20个师于华北就地分割、包围,然后逐一予以歼灭。这样,一来有利于我东北野战军就近入关作战;二来将加速蒋介石统治集团的全面崩溃,使蒋在江南的防线无法组成。如果让华北蒋傅军南逃、西跑,我们虽然不经一战而取得平津,但对未来的战局很不利。”

“从目前情况看,敌人向徐州、郑州、西安、绥远诸路逃跑的可能性较小,”周恩来抬起头,望着毛泽东说,“当前最重要的是防止敌人从海上逃跑。为此,要通知林彪、罗荣桓,东北野战军入关时要注意隐蔽,千万不能打草惊蛇!”

朱德说:“为了很好地执行这一作战计划,要让各级指挥员了解我们的作战意图。战役第一阶段的任务是分割包围敌人,在开始的两个星期内,一般应采取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第二阶段的任务,将敌各个歼灭。必须向全体指战员强调,第一阶段的任务十分重要,只有把敌分割包围了,使其不能跑掉,我们就主动了。便可随心所欲,想打哪就打哪,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想怎样打就怎样打!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完全同意主席的意见,赶快通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在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下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之余部,两星期不作最后歼灭的布置。我看这是一步好棋。”

毛泽东说:“这一战役是由东北、华北两路大军共同完成,为了加强这一战役的领导,便于协同作战,我建议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总前委,由林彪担任书记。”大家都表示同意。最后周恩来以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身份说:“我看主席拟就的这一计划还是比较周密的,为了争取时间,我马上下达东北和华北两军区,通知林彪、聂荣臻认真贯彻执行。”讲到这里,毛泽东又补充说:“还要告诉他们,如遇到新情况,或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他们及时提出来,加以修改补充。”

周恩来一看表,已经5点了,雄鸡在叫,中共领袖们又工作了个通宵,伟大的华北决战从此开始了。

傅作义“一字长蛇阵”是如何布置的

1948年的深秋,傅作义指挥的部队,大约还有60余万人。他的主力部队4个兵团,12个军,52个师,部署在东起北宁线的滦县,西至平绥线的柴沟堡,约600公里的狭长地带,以北平、天津、张家口、塘沽、唐山为重点,摆成了一字长蛇阵。

第一防区,为西翼张家口防区,包括傅系1个兵团,2个军,7个师和2个骑兵旅。防区以张家口为中心,包括怀来、宣化、张北、崇礼、万全、柴沟堡、怀安等城镇。这个防区的指挥官第十一兵团司令名叫孙兰峰,是傅作义的心腹。孙率领兵团部和袁庆荣的一○五军3个师和保安部队,驻守张家口。傅系一○四军军部及其所属3个师驻怀来。傅系王牌主力三十五军3个师,由军长郭景云率领作为机动部队,来往于北平和张家口之间,驻北平丰台,作为傅的保驾部队。傅系总部直属一○一军之二七一师,驻守宣化。傅系骑兵第五旅和第十一旅,驻守左卫、柴沟堡、怀安等城镇。

第二防区,为总部所在地北平防区,包括傅作义的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李文的第四兵团和石觉的第九兵团。共有5个军,14个师和1个骑兵师,25万人马。防区以北平为中心,包括北平外围的怀柔、密云、平谷、昌平、顺义、南口、良乡、涿县、八达岭、门头沟、房山、通县、固安等城镇。傅作义的总部驻北平中南海。傅系郭景云的三十五军,原建制属张家口的第十一兵团,但该军为机动部队,驻丰台,来往于北平至张家口之间。傅系的骑四师和新三十一军驻北平城郊区。李士林的一○一军军部和3个师,决定放弃保定移驻良乡、涿县地区。石觉的第十三军及其4个师,决定放弃承德,移驻通县、怀柔、密云地区,袁朴的第十六军军部及其3个师,驻南口、八达岭、昌平地区。

第三防区,为左翼津塘防区,包括蒋系侯镜如的第十七兵团,共5个军,16个师。防区以天津、塘沽为中心,包括唐山、芦台、汉沽、廊坊、杨村、杨柳青、宝坻等城镇。第十七兵团司令兼津沽防区司令侯镜如率本兵团及段沄的八十七军等部,驻守塘沽地区。津沽防守副司令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率领本部直属5个师和林伟俦的六十二军,刘云瀚的八十六军等部驻守天津市及其周围郊区。黄翔的九十二军军部和郑挺锋的九十四军军部及其所属共6个师,分驻天津之廊坊、杨村、杨柳青、宝坻等城镇。

在具体兵力部署上,傅作义是煞费苦心的。他有意把蒋系部队摆在北宁线,把傅系部队摆在平绥线,一旦东北解放军主力入关,蒋系部队首当其冲,而傅系部队在不利情况下,可以向绥远逃之夭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敌人在平津固守,还是从平津撤退,在蒋介石、傅作义和美帝国主义三者之间,同床异梦,各怀鬼胎。蒋介石既想让傅作义固守华北,迟滞解放军南下,又想把华北兵力全部南撤,巩固江南防务,举棋不定;傅作义也脚踩两只船,想看看形势变化,平津能守就守,不能守就西逃绥远,不得已时就向南逃跑,但又摆出固守的架势,想捞取美援,扩充实力;美帝国主义看到蒋介石大势已去,从援蒋武器中拿出一部分,直接供给傅系部队使用,好让傅作义固守平津,维护美帝国主义的利益。

蒋介石原先设想的华北国民党军走向的三个方案

还是在辽沈战役期间,蒋介石几次去东北中途住北京圆恩寺行邸,曾几次与傅作义谈到了关于傅作义五六十万大军今后的去向问题,曾设想了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固守天津、塘沽,准备南撤。这种方案主张放弃张家口,集中兵力于天津、唐山间,并以塘沽海港为中心,构成60里半弧形滩头阵地,以便必要时可把华北60万守军由海上撤到江南。一来增强京沪的防御力量;二来可作为拱卫江南半壁河山的一个支柱。这个方案,实际上是蒋介石的一个如意算盘。因为,蒋见自己的最精锐的美械部队,已在东北损失精光。为了保存军事力量,重建江南防线,恨不得能把华北60万蒋傅部队,在一夜之间就撤到江南才称心。但是,傅作义深怕中蒋的“调虎离山计”,不愿自己的20万部队跟蒋系40万军队南撤过江,他知道,如果那样,他很快就会成为空头司令官,一切听蒋摆布,就会像一只可怜的“笼中鸟”。实际上这种方案是蒋介石的单相思。

第二种方案,即西撤绥远。这种方案实际上是傅作义的个人愿望。因为察哈尔、绥远两省是傅部老巢。傅系部队大都是察、绥人,都不愿南撤过江。傅作义本人最怕蒋的调虎离山计,故不愿离开华北,更不愿轻易离开绥远。为此,傅作义曾向蒋建议说:海上南撤没有美国舰船是不行的,陆路南撤又太危险,与其如此,还不如把平津数十万部队西撤绥远,背靠西北“三马”和胡宗南,互为掎角,可保住大西北。蒋介石当然不会同意这种方案。因为,西撤只能撤走傅系20个师,蒋系24个师是绝不会西去的。这样蒋傅势必分道扬镳,美国就会因此停止美援,那对彼此都不利,这也只是傅作义的单相思。

第三种方案,即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这实际上是一个举棋不定、暂保现状的三凑合方案。也是美、蒋、傅三方经过多次磋商的一个折衷方案,美国所以赞成这个方案,是因为这个方案坚守平津,能够牵制东北和华北解放军南下,可暂时保住美国资本在华北的利益。如果情势支持不住,美国主张利用塘沽海口把蒋傅军撤往青岛。那时,傅作义出人,美国出枪,可把山东沿海变成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美答应运给傅7万支卡宾枪和2亿发枪炮弹,以供急需。

蒋介石所以表示同意,因为这个方案明确规定:“暂守平津,保持塘沽海口。”一旦傅作义支持不住,就可强令其南撤过江。傅作义所以赞成这个方案,是因为暂守平津,一来可借此接受美援,二来可用已掌握的军政财大权,加紧扩充新编军队。他估计东北解放军在经过辽沈决战后,至少要休整三个月到半年时间,才能入关作战。在这期间,他可争取扩大新军20至50万人。到那时,他可有百万之众,就可战可和可守,万一不行,西撤绥远也不晚。

狡诈多变的蒋介石,经过反复考虑,终于暂时同意第三方案。10月31日,他在离开北平飞返南京前,把傅作义请到圆恩寺行邸说:“好,好,那就照第三个方案办吧!总之,今后华北的军政财大权都交给你了。美国司徒大使说,华北由你直接接受美援,希望美援武器快点运来,把你们新编的5个师装备起来。”傅作义说:“请委座放心,我尽力照你的意图去做就是。关于华北的防守,我认为按照第三方案部署是比较稳妥的。我已命令承德、保定等处过于孤立的守军,按计划逐步撤归平津,只留一个军驻守山海关,监视东北共军的动静。”蒋连连点头说:“我已告知王叔铭,要华北空军对东北共军进行多方侦察,密切注意其动向。必要时,你就照我的意图机断行事吧!”

蒋介石要傅作义集团撤至江南

在辽沈战役末期,蒋介石与傅作义谈定,要傅作义执行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方案。然而就在4天之后,即11月3日,傅作义就突然接蒋介石从南京来电,要他在11月4日飞南京,参加蒋召集的最高紧急军事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蒋的国防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顾祝同,西北行辕主任张治中,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等人。

这次会开了4天,主要讨论在辽沈决战大败后,在南北两线如何挽回败局。蒋介石在会上宣布,集中一切可能集中的兵力,在徐蚌地区同陈毅、刘伯承进行决战。在华北收缩防线,集中兵力于北平、天津、塘沽,牵制东北共军南下,必要时撤退过江,加强京、沪的防务。

为了促使傅作义同意放弃华北南下过江,蒋在会上宣布任命傅作义为华东南军政长官,并通过何应钦在会后同傅作义谈话,说华北军队经海、陆两路南撤过江,舰船已准备好,由傅全权指挥,以此来诱使傅上钩。

对此,傅作义采取了以攻为守的姿态,强调南下太困难,不赞同马上南撤,使得蒋介石拿他也没有办法。傅在会上坚决主张同共产党血战到底,以最突出的主战派面目出现,提出坚守华北,誓死挡住东北和华北共军南下,并说:“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时间,让总统在江南顺利组成第二线兵团,尔后就好组织反攻。”

5日,何应钦、顾祝同、白崇禧、傅作义在何应钦的官邸商讨华北作战方策,傅作义说:”委员长的意见,昨晚我考虑再三,也没有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东北失陷,对华北十分不利,但依我个人拙见,华北的战局还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悲观,我自信还有扭转华北战局的办法。南撤方案非到万不得已时不宜实施。因为坚守华北是全局,退守东南是偏安,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在今天这种场合,没有蒋介石在场,傅作义讲起话来顾忌自然少多了。傅、何、顾、白四人军衔、职位都无大的差别,加之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南京政府还有赖于傅作义。

作战厅同意傅固守平津的意见,但希望傅能各个击破包围归绥的解放军华北三兵团和太原的华北一兵团,傅作义只是摇头,嘴里念叨着“难呀,难呀”!

蒋介石这一天虽然没有出席会议,但会议的进展和傅的态度他十分清楚。他听说傅作义的意见与自己原来想法不谋而合,他对向他汇报的何应钦说:“固守华北,这不仅符合党国利益,可以迟滞江北共军南下,有较宽裕的时间加强长江防务。同时,也可以使美侨在华北特别是在平津地区的利益受到保护,所以美国也会支持我们这样做。”

会议期间,蒋同傅几乎每个晚上都进行个别密谈。蒋一再要傅准备率部南撤过江,并要傅作义出任华东南军政长官,指挥华东南四省蒋军作战。傅对蒋授予如此高官厚禄,始终采取婉言谢绝的态度。傅不愿南撤和接受蒋的高官大位,除了怕蒋的调虎离山计外,对于蒋家王朝的前途,也完全丧失了信心。

傅作义一回到北平,就向他的心腹幕僚们讲述了南京军事会议上的情况,他决心在林彪主力入关之前,抓紧时间,利用美援装备再扩编10至20个师。傅作义说:“只要手中有兵一切都好办。共产党搞土地改革大得人心,我们也搞‘耕者有其田’,争取人心。誓死坚持华北,实在不行,再到绥远去打游击。”所以,“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就成了傅作义当时处理华北战局的基本方针。既可守,又可逃,是这个方针的实质。

傅作义为什么力主坚守平津

还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前,傅作义就与其属下研究制订了华北行动的三个方案:一是适时放弃冀热察诸省,全军转入绥远休养生息;二是适时放弃承德、张家口、保定等城市,一部暂时控制北平,主力集中于天津、塘沽,以便在情况不利时由海上南撤;三是蒋傅两系主力分别向津、沽和绥远转进。

实际上,摆在傅作义面前的只有守和撤两条路。撤又分为向绥远和江南两路。但傅作义不愿意也不敢实行南撤。一方面,由于傅作义发迹的本钱是第三十五军,以及后来由三十五军逐渐派生出来的一○四和一○五两个军,起家的根据地是绥远,他的这些部队素称察绥军,基本成员是绥远和察哈尔人,故土难离,傅是很难将他们带往江南的。

另一方面,与蒋共事多年,傅深知蒋的为人,离开自己起家地盘,寄于蒋氏篱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排挤,甚至被吞并。因此,对傅来说,南撤等于死亡,西退绥远“老家”最理想。但蒋系中央军他带不走,且绥远经济落后,不利扩充实力,不利长期坚持,暂守平津,则有利扩充实力,并且,在这种局势下扩充实力,蒋不但会同意,还会给予支持。

傅作义的这一想法,在6日的南京作战会上得到验证。蒋问傅:“宜生,你固守华北,如何固守,你是怎样打算的?”

傅作义静坐无语。

“你固守华北”,蒋介石在补充自己的意见,“摊子不要铺得太大,要尽力收缩兵力,主力放在平津塘地区,即使万一支持不住,能迅速从海上南撤。”

蒋介石所说的“收缩兵力”,意在放弃察绥,将察绥兵力东移平津。但蒋没有直说,没有把话挑明。但是傅作义是理解蒋的意图的。没有挑明,正符合傅作义的心理,正好给傅留下了可乘之隙。傅作义在想,你要我收缩兵力,我就可以打起“收缩兵力”的旗号,撤守保定与承德,以便将你的中央军部署在北宁线上,将我的察绥军部署在平绥线上。

傅怕蒋对其“收缩兵力”的讲法再作补充或解释,马上扭转了话题,把蒋的思路引向了别的谈话内容,他说:“委员长,华北共军要想与我们决战,有赖东北共军入关。我估计林彪入关尚需3到6个月的休整补充,我想利用这段时间扩军20至50万。这样即使林彪入关,我军仍可占优势。”

蒋介石:“好!好!我支持你扩军,你就扩吧,我给编制和装备。那么,咱们就这样说定了:一、固守平津;二、收缩兵力;三、扩军20至50万;四、等待第三次大战爆发。”

停顿一下蒋接着说:“我们的方针是:坚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对,就这16个字。”

6日夜里,在傅作义的下榻处,副参谋长梁述哉向傅作义汇报:“总司令,这两天我看望了几位老同学、老朋友,他们都说南京政府腐败不堪,自从沈阳丢失后,内部慌乱一团,逃往台湾的情绪到处可见,完全显现出垮台前夕的景象,他们都再三叮嘱,要我们早作打算,不可陪葬,即便战死疆场,人民也不会为我们收尸!这就是打内战和抗日的区别!”

傅作义静静地听着,一动不动,脸上冷漠、严肃,没有任何表示,静了好大一会儿,说:“今天方针已定,明天履行公事开个大会,我看中午就能结束,你检查一下飞机情况。会一散我们就返回北平,这里不是我们久留之地!”

11月7日上午,南京黄埔路蒋介石官邸的客厅里,蒋介石、何应钦、顾祝同、白崇禧、傅作义以及国防部负责作战的一些高参们,开会讨论华北作战方针。会议正像傅作义预料的那样,只不过是走走过场,把他们会下商定好的方案,以会议的形式确定下来,所以会议只开了一个多小时,就早早结束了。

中午,天空云量骤增,副官段清文说:“总司令,看来天要下雨,是否明天再返北平?这样安全些。”傅不耐烦地说:“你以为在这里多住一夜就安全吗?南京是最不安全的地方!走,我们现在就去机场。”

“天雄号”起飞了,傅作义的心里好像轻松了一些,但是飞机越往北飞天空越暗,铅灰色的浓云翻卷着,太阳隐没于云海,不时在云层的缝隙里透射出橙黄色的光辉。机舱里傅作义盯着窗外,下意识地说了句:“倒霉!”

蒋介石试图把傅作义的“剿总”挟持到天津

淮海前线我华东野战军向被围的黄伯韬兵团发动攻击,包围圈越缩越小。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全力救援,收效甚微。黄伯韬全军覆没已在所难免。如果一旦刘峙集团在淮海失利,平津国军亦将孤悬于后,无可救助。蒋介石对站在身边的李及兰说:“还是撤守平津为好,即使现在不撤也要做好撤的准备,我命令将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立刻移至天津,如傅宜生违抗此令,则由北平警备司令部相机行事。”

他要对傅作义下手了!

11月下旬的一天,天桥剧场里,北平警备司令部的部分国民党军官兵正在看戏。傅作义、陈继承均在座。

陈继承,何许人也?

原黄埔教官,蒋介石亲信。

此人安排在傅作义身边,是专门为了监视他的。

台上演的是《苏三起解》,崇公道念词:“你说你公道,他说他公道,到底谁公道,自有天知道……”

陈继承的副官悄悄走来,对着陈继承耳语了些什么,陈继承用肩头碰了碰傅作义:“总裁特急电报!”说完,起身站在过道上,请傅作义去看电报。

傅作义起身向场外走去,前面走着陈继承的副官,后面跟着陈继承。

剧场出口处,坐着穿着少校军服的刘信。他发现傅作义走出剧场,警觉地站起来,跟出去。

陈继承的副官把剧场休息室的门打开了,傅作义走进去,陈继承也走了进去。

陈继承的副官把门关闭,挥了挥手,四五个便衣特务鬼鬼祟祟地从暗处走出,把休息室的大门看住。傅作义的随从被挡在一边。

剧场休息室里,只有两个人:傅作义和陈继承。

傅作义坐在沙发上,陈继承微笑地客气地倒了一杯水,放在傅作义跟前的茶几上。

傅作义问:“总裁特急电报在哪里?”

“在这里。”陈继承掏出电稿给傅作义看,“他命令‘剿总’移驻天津。”

傅作义轻蔑地一笑,说:“逼我和你一起入海吗?”

陈继承说:“这完全是为了指挥上的方便!”

傅作义问:“怎么个搬法?”

陈继承说:“当然是总司令带头前往喽!外面车子已经准备好了。”

傅作义说:“要绑架吗?”

陈继承说:“傅总司令对总裁命令一向积极贯彻,何言绑架?”他点起一支烟,得意地抽了一口。

“哼!”傅作义气恼地把摆在茶几上的电话耳机抓起来了。

陈继承按住电话机,“嘿嘿嘿嘿”地狞笑起来。

傅作义怒发冲冠:“卑鄙!”

陈继承依然狞笑着。他拿过傅作义手中的耳机,压在电话机上。

“丁零丁零……”傅作义官邸里电话响起来了。正坐在一旁绣花的军医金玉珠捉起了耳机。

电话是刘信少校打进来的。他说:“你是金军医吗?”

金玉珠说:“我是金玉珠。”

刘信说:“请你转告三十五军郭军长,傅作义总司令被蝎子蜇住了。”(陈继承外号蝎子)

金玉珠一惊:“你是谁?”

刘信说:“别管我是谁。给郭军长打电话要紧。我们后会有期。”

金玉珠的耳机里响了一下,对方把电话挂了。她怔了一下,怠慢不得,她连忙给郭景云打电话。

“丁零丁零……”剧场休息室里电话响了。陈继承急忙抓起耳机问:“嗯,你是谁?”

三十五军军部。郭景云握着耳机说:“我是你爹!”

陈继承火了:“你、你怎么骂人?”

郭景云说:“骂你是好的!老子敢出动一个师包围你的北平警备司令部!”

陈继承说:“你这是干什么?”

郭景云说:“你别他娘的装糊涂!马上把总司令放喽!”

陈继承说:“哎呀呀呀,我正在和傅总座议事,没有放不放的问题嘛!”

郭景云说:“你少他娘地啰唆!说你放不放吧?老子这就下命令包围剧场!”

陈继承说:“这、这……不要把事情闹大嘛!”他拿开耳机,问傅作义,“总座你看……”

傅作义只是淡淡地一笑。

陈继承喊:“来人哪!”

忽地冲进来四五个特务。

陈继承说:“马上把傅总座送回官邸!谁敢动傅总座一根毫毛,我就枪毙他!”

傅作义站起来,拍打了一下军装上的尘土,扬长而去。

平津战役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

中共平津战役总前委

东北野战军

东北第一兵团

东北第二兵团

第一纵队:第一师 第二师 第三师 独十师

第二纵队:第四师 第五师 第六师 独七师

第三纵队:第七师 第八师 第九师 独一师

第四纵队:第十师 第十一师 第十二师 独二师

第五纵队:第十三师 第十四师 第十五师 独九师

第六纵队:第十六师 第十七师 第十八师 独六师

第七纵队:第十九师 第二十师 第二十一师 独十二师

第八纵队:第二十二师 第二十三师 第二十四师 热独四师

第九纵队:第二十五师 第二十六师 第二十七师 察独七师

第十纵队:第二十八师 第二十九师 第三十师 独八师

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一师 第三十二师 第三十三师 热独六师

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师 第三十五师 第三十六师 独十三师

特种兵:炮兵第一指挥所 炮兵第二指挥所 高炮指挥所 战车指挥所 工兵指挥所

铁道纵队:第一支队 第二支队 第三支队 第四支队 骑兵师

内蒙古军区部队:骑兵第十一师 骑兵第十六师

冀热察军区部队

冀东军区部队

华北第二兵团

第三纵队:第七旅 第八旅 第九旅

第四纵队:第十旅 第十一旅 第十二旅

第八纵队:第四旅 独一旅 独二旅

华北第三兵团

第一纵队:第一旅 第二旅 第三旅

第二纵队:第五旅 第六旅

第六纵队:第十六旅 第十七旅 第十八旅

华北第七纵队:第十九旅 第二十旅 第二十一旅 华北炮兵第二旅

北岳军区部队

冀中军区部队

冀南军区部队

石家庄警备司令部

晋绥第八纵队:第十一旅 第十四旅 骑兵旅

平津战役人民解放军纵队(军区)以上干部名单

中共平津战役

总前委

书记:林彪

委员: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野战军

司令员:林彪

政治委员:罗荣桓,副政治委员:陈沂

参谋长:刘亚楼

政治部主任:谭政,政治部副主任:陶铸

后勤部 部长:周纯全,副部长:李聚奎 朱理治;参谋长:谷广善;政治部主:任潘振武

第一兵团

司令员:肖劲光,副司令员:陈伯钧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际

参谋长:解方,副参谋长:潘朔端

第二兵团

司令员:程子华,副司令员:彭明治

政治委员:黄克诚

参谋长:黄志勇

政治部主任:刘道生

第一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梁必业;副司令兼参谋长:曹里怀

第二纵队:司令员:刘震,副司令员:吴信泉;政治委员:吴法宪;政治部主任:李雪三

第三纵队:司令员:韩先楚,副司令员:沙克;政治委员:罗舜初,副政治委员:刘西元;参谋长:何振亚;政治部主:任卓雄

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副司令员:胡奇才;政治委员:莫文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欧阳文;参谋长:李福泽

第五纵队:司令员:万毅,副司令员:吴瑞林;政治委员:刘兴元;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唐凯

第六纵队:司令员:洪学智,副司令员:杨国夫 李作鹏;政治委员:赖传珠,副政治委员:刘其人;参谋长:黄一平;政治部主任:邓飞

第七纵队:司令员:邓华,副司令员:曾克林;政治委员:吴富善;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甫仁;参谋长:高体亁

第八纵队:司令员:黄永胜,副司令员:杨梅生 张天云;政治委员:邱会作;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王逸群

第九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治委员:李中权;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段德彰;参谋长:袁渊

第十纵队:司令员:梁兴初,副司令员:方强;政治委员:周赤萍;参谋长:黄炜华;政治部主任:孔石泉

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贺晋年,副司令员:周仁杰;政治委员:陈仁麒;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杨春圃;参谋长:舒行 何廷一

第十二纵队:司令员:钟伟,副司令员:熊伯涛;政治委员:袁升平;政治部主任:陈志芳

特种兵:司令员:肖华,副令员员:苏进;政治委员:钟赤兵,副政治委员:邱创成;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匡裕民;政治部主任:刘登瀛

铁道纵队:局长:黄逸峰;第一副局长兼参谋长:李寿轩,第二副局长兼政治部主任:何伟;副局长兼总工程师:武长久

东北军区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林彪

副司令员:高岗 吕正操 周保中 肖劲光

副政治委员:罗荣桓 高岗 陈云 李富春

参谋长:刘亚楼 伍修权,副参谋长:边章伍 段苏权

政治部主任:谭政,政治部副主任:周桓

后勤部 部长:李富春,副部长:贺诚;政治部主:任周桓

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副司令员:李运昌;政治委员:程子华(兼),副政治委员:黄火青;参谋长:黄志勇;政治部主任:刘道生

冀热察军区:司令员:詹大南;政治委员:牛树才;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苏启胜;参谋长:李泛山 刘凯

冀东军区:司令员:潘峰,副司令员:覃国翰;政治委员:吴德,副政治委员:李楚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彭寿生;政治部主任:何兰阶

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乌兰夫,副司令员:王再天 那钦双合尔;参谋长:吉合;政治部主任:方知达

华北军区

司令员:聂荣臻

政治委员:薄一波

副司令员:徐向前 滕代远 肖克

参谋长:赵尔陆,副参谋长:王世英

政治部主任:罗瑞卿,政治部副主任:蔡树藩

后勤司令部 司令员:赵尔陆;政治委员:黄敬;参谋长吴先恩

第二兵团

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参谋长:耿飚;政治部主任:潘自力

第三纵队:司令员:郑维山;政治委员:王宗槐;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易耀彩;政治部主任:陆平

第四纵队:司令员:曾思玉;政治委员:王昭;参谋长:唐子安;政治部主任:李昌

第八纵队:司令员:邱蔚;政治委员:王道邦;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蔡顺礼;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肖应棠

第三兵团

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副政治委员李天焕

第一纵队:司令员:唐延杰;政治委员:旷伏兆;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边奎参谋长:刘苏

第二纵队:司令员:陈正湘;政治委员:李志民;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韩伟;政治部主任:刘国梁

第六纵队:司令员:文年生;政治委员:向仲华;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肖新槐;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紫峰

第七纵队:司令员:孙毅,副司令员:周彪;政治委员:林铁;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漆远渥;参谋长:李波

北岳军区:司令员:王平,副司令员:肖思明;政治委员:赵振声(李葆华),副政治委员:李济寰

冀中军区:司令员:孙毅,副司令员:周彪;政治委员:林铁,副政治委员:周秀峰 金诚;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漆远渥;参谋长:李波

冀南军区:司令员:王光华;政治委员:马国瑞;参谋长:孙卓夫;政治部主任:陈伯录

石家庄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曾涌泉,副司令员:叶楚屏;政治委员:毛铎

晋绥军区第八纵队:司令员:姚哲;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长江;政治部主任:裴周玉

附注:东北军区和华北军区目内,只列所属参战的军区。

平津战役国民党军战斗序列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

总司令:傅作义

副总司令:上官云相 冯钦哉 吴奇伟 宋肯堂 邓宝珊 刘多荃 李文 郭宗汾

参谋长:李世杰;副参谋长:郑长海 梁述哉 康壮秋

第四兵团司令官:李文

第九兵团司令官:石觉

第十一兵团司令官:孙兰峰

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

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陈长捷

第十三军军长:石觉

第四师 第八十九师 第一五五师

第十六军军长:袁扑

第二十二师 第二九七师 第二九九师

第三十一军军长:廖慷

第二○五师 第九十四师 第一○九师

第三十五军军长:郭景云

第一○一师 第二六二师 第二六七师

第六十二军军长:林伟俦

第六十七师 第一五一师 第一五七师

第八十六军军长:刘云瀚

第二十六师 第二八四师 第二九三师

第八十七军军长:段云

第二二○师 第二二一师 第二二二师

第九十二军军长:黄翔

第二十一师 第五十六师 第一四二师

第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

第五师 第一二一师 第四十三师

第一○一军军长:李士林

第二七一师 第二七二师 第二七三师

第一○四军军长:安春山

第二五○师 第二五八师 第二五九师

第一○五军军长:袁庆荣

第二一○师 第二五一师 第二五九师 第三一○师

独立第五十九师

骑兵第四师 骑兵第五旅 骑兵第十一旅 骑兵第十二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