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习俗篇 第二节 生活习惯,近似闽粤

由于时代的变迁,台湾民间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较之过去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台湾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得到改善。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生活品质如何改善,在台湾民间(尤其在乡村),人们的基本生活形态却至今仍保存着闽、粤古风;当然,由于地域因素或历史因素,台湾人在生活习惯方面也有其浓厚的地方特色。

(1) 台湾衫

昔日,台湾民间喜穿“台湾衫”。“台湾衫”其实就是大陆闽、粤地区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老式服装。分为两种:一种是纽扣排在长衫正中,称“对襟仔衫”;一种是纽扣排在衣衫旁边,称“大裪衫”。衫身都较长。一般人穿长裤,农民和工人为方便劳作多穿“短水裤”;女人多穿“大裪衫”,且喜穿长衫或短衫长裤,外出时要穿裙;婴儿一般穿“和尚衫”、“押胸衫”,四个月的小孩始穿“肚仔裤”(俗称“开脚裤”即“开裆裤”),到六七岁时才改穿普通的“密底裤”。

至今在南部荖浓溪一带,还有不少粤裔客家籍老妇穿这种广式“台湾衫”:蓝色的“大裪衫”长到膝盖,黑裤子搭到脚面,裤脚口很宽,很像西方曾一度流行的“喇叭裤”。当地美浓乡一带的客籍妇女另有一个颇为奇特的传统习俗:她们在溪中洗涤衣物时,一定是面向溪岸。据说这是因为早期渡台谋生的移民常与当地原住民发生冲突,女人在溪中洗涤衣物面向溪岸是为提高警觉,预防不测,遂成此俗。

在台湾,澎湖妇女的服装式样最为特殊。因澎湖地属海岛,“火烧风”十分厉害,皮肤经风吹刮极易燥裂,于是澎湖妇女为保护自己的皮肤,出家门都要用头巾把头包起来,脖子围上毛巾,小腿扎上绑腿(或穿长统靴把裤脚塞入靴筒)。若遇上刮风,还要用长围巾把脸也蒙上裹密,仅留双眼;手上要戴手套。即便天气晴好,澎湖妇女也同样用这种传统装束来打扮自己。

(2) 旧厝〔cuo措〕与四合院

台湾农舍的建筑风格,闽、粤遗风表现得最为突出。如今人们若漫步于台湾乡村或许多城镇的旧街区,不难发现“旧厝”犹存,石板铺砌的旧街小巷与福建泉州毫无二致,“石缝生青草,砖墙对斜阳”,古趣横生,诗意盎然。即便是新建的农家房屋,也仍大多沿袭闽南式的“旧厝体”砖石建筑,即通常建成(凹字上下翻转)字形的宅院,上中为厅,两侧为房,左右两边相向为“护龙”(即厢房),中有宽阔庭院,住宅四周则用土墙、砖墙或石墙围起。而在南部荖浓溪一带,特别在美浓乡及其附近乡村,是粤籍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因此农家房舍则均为粤式四合院,属于砖木建筑。置身于台湾乡村,眼见一幢幢闽、粤式农舍,耳听一声声闽语、粤调,真会使你忘记了自己究竟在台湾还是在大陆!

(3) “食补”

闽、粤之人有“食补”之俗,而台湾人重视“食补”则较之闽、粤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传统中药称淮山、芡实、莲子、茯苓为“四臣”,民间误称“四臣”为“四神”,以四臣煎汤饮用,说有健脾养胃之功效。台湾民间常有以“四神汤”作滋补饮料,农家于忙月时,更以猪肚、小肠或鸡、鸭、乳鸽等配“四臣”,文火慢炖,作为家中主要劳动力之补品,倘若病后滋补则还要加高丽参,成为普遍习俗。城镇中也有设摊专售“四神汤”的,是台湾的著名滋补小吃。

台湾另有一种叫“当归鸭”的著名滋补小吃,以其滋补营养而驰名。通常用整根的当归与鸭肉一起炖煮,鸭肉必须要炖烂,使当归的药味渗透其中,据说这样才能收到壮骨活血的食效。现在一般出售当归鸭的摊贩,多在碗中放少许线面(细面条或挂面),以吸收油腻,增加食欲。

台湾民间格外重视“立冬”日进补,俗称“补冬”、“养冬”。此日,家家户户宰鸡煮肉以佐膳,或食羊肉炒芝麻又佐以“油饭”(以油炒糯米、肉、虾仁、香菇等混合而炊成),或食锦蛇汤。“立冬”日进补,认为可以耐寒,以充实体力御冬。此俗传自闽南,但食谱有别。

台湾民间“食补”习俗中最独特的是所谓“半年补”。即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家家户户用米粉搓丸子,做成甜粢〔zi姿〕丸,有包糖馅的,亦有不包馅的,据说此日吃了这种食品可祛除炎夏百病,称为“半年补”。当日,台湾各乡镇街坊金鼓齐鸣,喧闹异常,犹如过年。此俗为闽、粤所无,乃台湾所独有,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早在清乾隆年间贡生郑大枢就曾作诗曰:“六月家家作半年,红团糖馅大于钱。娇儿痴女频欢乐.金鼓丁冬闹暑天。”

(4) 茶俗

茶是一种有益健康的饮料。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据考,早于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我国人民饮茶就已相当普遍。

台湾的土质和气候适宜种茶,是我国著名的产茶区之一。台湾产制的“乌龙茶”,不仅品种繁多,且具有一种特殊的芳香,因而久负盛名,畅销全球。台湾茶自清代由福建引进,民间饮茶之俗亦与福建如出一辙。下面是一首流传于闽台两地的方言《饮茶歌》:“饮茶可健身,省钱又多利;葱茶治感冒,糖茶养肝脾;饭后茶消食,发酒茶解醉;午茶能提神,晚茶难入睡;空肚茶慌心,隔夜茶伤胃;过量茶人瘦,温淡茶爽意。”这首歌把饮茶的益处和应注意的事项都唱得一清二楚了。

台湾人饮茶和福建人一样,喜欢冲饮壶茶,并十分讲究茶具的精美和冲泡方法。在台湾历史上,还有过供春、秋圃、潘壶等几种质坚耐热、外观雅致的紫砂名壶。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茶壶中以红色陶制小壶为最佳,再有就是近几年来海峡两岸恢复经贸往来后,台湾茶商专门到大陆江苏宜兴定制的紫砂壶。冲茶方法与闽南一带沏“功夫茶”相仿:壶内装上七、八成茶叶,用滚水先把茶壶、茶杯浇得滚烫滚烫的;然后再用刚开的滚水倒在放好茶叶的茶壶里,用茶壶里的第一道茶水再把茶杯浇洗一遍。这时一股清香从空茶杯里扑鼻而来。茶壶里再注入第二道滚水,水滚叶嫩,一泡即开。再倒入杯里,只见茶水金黄艳丽、香气清雅,十分诱人,小啜一口含于舌底,顿觉浓醇芬香,似琼浆玉液,回味无穷!再有,泡茶要高冲至满溢,意为让乾坤在壶中酝酿;斟茶要低,先环回斟,这叫“关公巡城”;壶里茶水将尽时,就逐杯点滴,美其名曰:“韩信点兵”。如此饮茶,闽台民间叫“饮安乐茶”。

饮茶与闽台民间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女儿已定亲,谓之“吃了男家茶礼”。盖因茶树移栽甚难存活,故茶树有“不迁”之别称,以茶定亲,便有“婚姻永固”之寓意。所以,新娘过门,头一件事便是端茶敬翁姑,然后请亲人饮茶。新娘第一次回娘家,女婿捎去半斤好茶叶,岳家父母必欢天喜地的请亲邻们一同品尝“亲姆茶”。有些好友不请自来,这叫讨一杯“新娘茶”;亲友外出谋生,在“送顺风”的礼品中少不了茶叶,因茶叶闽台人又称“茶心”,送上一包茶叶,有寄望外出谋生的亲友不要忘记祖宗和家乡之意;而海外亲友逢年过节汇款回乡,则谓之寄“茶资”;若向邻居朋友认错,最简易又诚恳的方式,是“敬茶道歉”;筵席前先要敬“礼貌茶”,谓之“先用茶清肠,后美酒佳肴”;豪商巨贾、达官显要多以茶待客,来时主人开口“请茶”,送时宣布“看茶”,仆人闻之,立即收拾茶具,这时客人即便还有许多话要说也一定要知趣告退。

近些年来,台湾茶俗又有新的发展,茶已不光用以冲饮,经茶农的潜心研究,各式各样口味地道的“茶餐”正在台湾茶叶之乡——坪村乡悄然兴起。如以茶叶研磨成粉末,加上大量面粉,并以传统“搓”馒头方式包成一个个墨绿色的包子、馒头,据说口味甚佳,趁热吃时,一入口便有茶香入喉,妙不可言!此外,还有用茶叶清蒸鳟鱼的、用茶叶粉加上芋头沙包制成茶叶芋头的、还有以少量茶菁与土鸡一起闷炖的,尤其是“茶叶鸡”,其汤色清纯,不油不腻,加之鸡肉吸收了茶叶的精华,吃起来回味无穷,犹胜于一般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