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心才能办事 “好皇帝”的委屈

没有这场雷雨,紫禁城可能会被付之一炬,所以该出口大骂的不是京城禁军,而是天理教徒。这个神奇的雷雨夜似乎是大清国国运尚存的一个标志,当天理教徒火攻不成,试图再次翻越大内宫墙时,闪电把地面变成白昼,完全暴露了他们的身影和行踪。

在无法正常使用鸟枪的情况下,旻宁还有别的武器。这个武器的名字叫弹弓,二阿哥使用弹弓的纪录是,百步之外瞄准飞鸟,百不失一二,基本上是百发百中,完全是一个神枪手的水准。

旻宁挟弓以射,这回手法更快,而且弹无虚发,越墙者无不应弦倒下。在转到乾清宫时,他忽然看到有一个人立于殿脊之上,正手挥令旗,组织新一轮进攻——这些天理教徒堪称民间高手,功夫真是个个了得,想想看紫禁城的宫墙有多高,殿宇又有多高,然而此辈竟能飞檐走壁,如履平地一般。

旻宁一摸口袋,袋里空空如也,弹丸已经告罄。情急之下,他用上了“咬”,当然不是咬人,而是咬纽扣,他把衣服上的几颗金纽扣全咬了下来。

金纽扣就是弹药,旻宁来了个连珠射,殿脊上的指挥者被击个正着,随即摔死于殿下。

雨越下越大,天理教再也无计可施,天明以后,“林清之变”宣告完全失败。

经历这场没有预演的事故,旻宁威望大增,群臣纷纷上奏,有的夸他智勇沉着,有的赞他举措有方。嘉庆帝在回京途中就评价其为“有胆有识、忠孝兼备”,册封智亲王,旻宁所用枪支也成了一把英雄枪,被命名为“威烈”。

作为父亲,嘉庆对儿子的出手并不感到特别诧异,他还清楚地记得旻宁小时候的事。

那一年秋天,皇室例行“木兰秋狝”,也就是组织大家到皇家猎场去围猎。当时乾隆尚在,嘉庆和一班皇子皇孙们随队而行。乾隆对时年八岁的旻宁非常偏爱,在皇子们比试射技时,特意把这位皇孙带在了身边。旻宁初生牛犊不怕虎,看得兴起,等父辈们一结束比赛,他就迈步上前,也拿出了自备的小弓箭,啪啪连射过去,接连中了两靶。

孙子出落得如此有出息,让乾隆又惊又喜,急忙把旻宁喊到身边,摸着他的小脑袋打趣:“你要是能连着射中三靶,我就赏你黄马褂。”

旻宁二话不说,举弓便射,这次竟然又中了靶心。射完之后,他将弓箭往地上一扔,跪倒在乾隆面前。乾隆乐不可支,问他想要什么赏赐,可他就是抿着嘴不回答,也不起来。

乾隆大笑:“我知道了。”

赏黄马褂本来只是一句戏言,但小孩子较真儿,大人不履行诺言还不行。再说君无戏言,过去有人凭一片梧桐树叶,都能分到一个诸侯王当当,一件黄马褂算得什么?

乾隆立即命侍臣去取黄马褂。侍臣挑来选去,所有黄马褂里,只有成人穿的大号,又不可能临时赶制儿童版的小号,没奈何,只好取来一件大的黄马褂给旻宁披上。

旻宁如愿以偿,这才开开心心地谢恩站起。

对于小旻宁来说,那件黄马褂实在太长太大,披在身上,像件长裙子,连路都不能走。于是乾隆下令侍卫抱着他走,一路走过去,观者无不惊羡不已,堪为一时之佳话。

俗话说得好,从小一看,到老一半,乾隆看好他这个孙子,嘉庆也看好他这个儿子,而成年旻宁的神勇表现,也证明赏给他的那件黄马褂已经越来越合身了。

虽然意外地诞生了一位英雄,但“林清之变”还是从心理上给嘉庆留下了沉重的阴影。

丫髻山行宫离乾隆的陵寝已经很近,按照原计划,他还要去给亡父扫墓,然而京城发来的奏报把所有好心情扫得一空。在返京途中,嘉庆便命大臣起草“遇变罪己诏”,不料一番自我检讨下来,嘉庆却发现他不仅没有犯什么大错,甚至还完全够得上一个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好皇帝标准。

我即位十八年了,这十八年来,心里满满当当的都是国事政事天下事,从没有敢懈怠疏忽。现在突然给我来这么一手,“实不可解”,真是不知道老天爷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好皇帝”的委屈都是相同的。就像当年的明朝皇帝崇祯,自怨自艾后,很快就会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大臣,愤恨“诸臣之误朕”,嘉庆也是如此:再三跟你们这些大臣讲,不要因循怠玩,认真一点,你们不听,还是忽悠,结果忽悠来忽悠去,弄出这样的大祸。

在嘉庆看来,“林清之变”简直跟火星坠落差不多,皇帝尚在行宫,老巢就差点让人给抄了,历数汉唐宋明,哪朝哪代有过这样的事?

留京的王公大臣们迎接王驾,跪听嘉庆的“罪己诏”时,个个呜咽失声,哭得稀里哗啦。当然还有那最哈哈最没心没肺的,私下仍在叨叨:我觉得我们已经很尽职了呀,您还说这话,什么意思嘛。

嘉庆是帝国的当家人,不管是抽自己嘴巴,还是打别人屁股,反正都说明一个问题,他是真急了,觉得这个家越来越难以维持。

“我们大清以前是何等强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