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敌人 第六章 如何刺杀秦王?

接下来的故事,就更加夸张了。


后日与轲之东宫,临池而观。轲拾瓦投龟,太子令人奉盘金。轲用抵,抵尽复进,轲曰:“非为太子爱金也,但臂痛耳。”后复共乘千里马。轲曰:“闻千里马肝美。”太子即杀马进肝。暨樊将军得罪于秦,秦求之急,乃来归太子。太子为置酒华阳之台。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轲曰:“好手琴者!”太子即进之。轲曰:“但爱其手耳。”太子即断其手,盛以玉盘奉之。


过了几天,燕太子丹带着荆轲往自己住的东宫去,两人临池观赏风景。荆轲大概是闲着没事干,就拿起地上的破瓦片去投掷池子里的乌龟(你看这人多无聊)。太子看到荆轲喜欢投掷乌龟,就立刻派人奉上一盘金子,叫他用金子来投掷。荆轲看到太子这样的美意,只好拿起金子来投掷,投完了一盘,太子再拿一盘让他继续投。荆轲婉谢,太子可能表示:“您千万不要客气,我一点都不爱惜这些金子。”荆轲只好说:“我不是因为替您爱惜金子,是投了太多次,我手臂痛而已。”

后来有一次,太子丹和荆轲共乘一匹千里马。千里马是非常难得的好马,两人大概聊到美食,荆轲忽然讲到,他听说千里马的肝非常好吃。荆轲不过是随口一句话,太子丹立刻杀了这匹千里马,把千里马的肝做成菜给荆轲吃。


荆轲像

这两件事还不够夸张,后面还有更离谱的。

秦国的将军樊於期获罪逃亡,秦国很急切地想抓到他,樊於期就来投靠燕太子丹。太子丹在华阳台设置酒宴款待,酒宴中,太子丹召来一个美人弹琴助兴。荆轲不过夸了一句:“真是弹得一手好琴!”结果太子立刻表示,要把这个美人送给荆轲。荆轲觉得不能夺人所爱,于是推让说:“我只是喜欢她那双手而已。”但荆轲没想到,太子立刻把美人的两手砍断,用玉盘呈给荆轲。

太子丹难道真的以为,荆轲会喜欢那一双断手吗?当然不可能。太子丹只是要处处在人前表现,他不爱黄金,不爱千里马,不爱美人,就只重视你荆轲一个人。试问如果你是荆轲,你感动不感动?


太子常与轲同案而食,同床而寝。后日,轲从容曰:“轲侍太子,三年于斯矣,而太子遇轲甚厚,黄金投龟,千里马肝,姬人好手,盛以玉盘。”


太子丹对荆轲比对田光还好,对田光只是“三时进食,存问不绝”,对荆轲则是“常与轲同案而食,同床而寝”。后来有一天,荆轲从容地对太子说:“我服侍太子,到现在已经有三年了,太子对我优遇甚厚。”什么样的优遇呢?“黄金投龟,千里马肝,姬人好手,盛以玉盘”,荆轲对这三件事念念不忘,可见太子丹的所作所为确实有了效果。


“凡庸人当之,犹尚乐出尺寸之长,当犬马之用。今轲常侍君子之侧,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太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太子幸教之。”


荆轲说:“即使一个平凡人受到这样的对待,都应该把自己微不足道的长处拿出来,就算做狗做马也要尽力回报。”“尺寸之长”“犬马之用”,都是荆轲的自谦之词。

他接着说:“我荆轲如今得以常常随侍君子之侧,听说‘烈士之节,死有重于太山,有轻于鸿毛者’。”人莫不有一死,但死亡的意义截然不同,“但问用之所在耳”,就看你为了什么而死。“死有重于太山,有轻于鸿毛者”,这里的太山即今之泰山。这句话首次出现在《燕丹子》,后来又因太史公的《报任安书》用此句而流传千古。(关于《燕丹子》和《史记》成书前后顺序的问题,学者们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在这里无法一一考辨。但个人认为,《燕丹子》成书在《史记》之前的说法更为可信。)

“太子幸教之”,这是什么意思呢?荆轲就是告诉太子丹,我不是一个平庸之人,您给我这样的厚待,我猜您就是要我去死(所以荆轲才说“死有重于太山,有轻于鸿毛者”),现在请您告诉我,您要我死在哪里?


太子敛袂,正色而言曰:“丹尝游秦,秦遇丹不道,丹耻与之俱生。……”


太子郑重对他行礼,非常严肃地对荆轲说出了他真正的图谋。“丹尝游秦,秦遇丹不道,丹耻与之俱生”,真是每次都要讲这一段,这么多年了还是念念不忘。不过这次总算忍耐了三年而不是三个月。太子丹啊!你确实是进步多了。


轲曰:“今天下强国莫强于秦。今太子力不能威诸侯,诸侯未肯为太子用也。太子率燕国之众而当之,犹使羊将狼,使狼追虎耳。”太子曰:“丹之忧计久,不知安出?”


荆轲说:“当今天下强国,没有比秦国更强的国家。如今太子的力量又不足以威服诸侯,诸侯未必肯为太子所用。太子如果率领燕国的军队去对抗秦国,那就像用羊去统领狼,用狼来追老虎一样。”太子丹说:“你说的事我也烦恼很久了,该怎么办呢?”

放心,荆轲有办法!


轲曰:“樊於期得罪于秦,秦求之急。又督亢之地,秦所贪也。今得樊於期首、督亢地图,则事可成也。”


荆轲说:“樊於期获罪逃亡,秦国很急切地想抓到他;而燕国督亢(今河北省北部)的土地,又是秦国一直想要得到的。如果给我樊於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这件事就能办成了。”

为什么要这两样东西?请问各位,燕国跟秦国是什么关系?太子丹和秦王政又是什么关系?太子丹恨秦王,秦王难道不知道吗?太子丹如果派使者去见秦王,秦王能没有防备吗?他凭什么要让使者接近他?除非你愿意提供秦王一心想要的东西,他非亲眼看到那样东西才会甘心,那会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荆轲现在告诉太子丹,那就是樊於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樊於期是秦王恨之入骨的仇人,古人献图就代表献地,只有这两样东西才能够取信于秦王。不愧是荆轲啊,这三年没白吃饭,果然帮太子丹想出了接近秦王的办法。太子丹啊,你用荆轲,果然用对人了!

荆轲告诉了太子丹这个办法,太子丹又会怎么说?


太子曰:“若事可成,举燕国而献之,丹甘心焉。樊将军以穷归我,而丹卖之,心不忍也。”


太子丹只愿答应其中一个条件,他说:“如果刺杀一事能成功,就算将整个燕国奉上,丹也甘心。”言外之意就是,何况只是督亢一地呢?但是“樊将军以穷归我,而丹卖之,心不忍也”,我不能去出卖一个相信我的人,我不忍心做这种事,这是不对的!

唉!姬丹啊,有些话我真不知怎么跟你说才好。就一个普通人来说,你这是仁德,这是讲义气。可是你立下了刺秦那么大的愿望,世上不可能有不付出代价就能实现愿望的好事。你为了报个人的私仇,连整个国家的命运和未来都押上去了,居然在这个时刻于心不忍?慈不掌兵,你如果真的于心不忍,就应该放弃你复仇的图谋;如果你不肯放弃复仇的图谋,就不应该吝惜樊於期,难道一个樊於期的头比你燕国百姓的性命更重要吗?

太子丹这个人,真的不是个做大事的人。想要得到天下最难得到的东西,却吝于付出代价。这个也不愿意,那个也不愿意,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这种人只配做个田舍翁,能够做什么大事?把性命托付给这种人,真是何其愚蠢!

太子丹,你是个好人,但蠢得太可笑了;燕国的百姓,你们都是好百姓,但真的太可悲了。


轲默然不应。


换了你是荆轲,听到太子丹说这种蠢话,恐怕也只能目瞪口呆,闭嘴不讲话,你还能怎么办?


居五月,太子恐轲悔,见轲曰:“今秦已破赵国,兵临燕,事已迫急。虽欲足下计,安施之?今欲先遣舞阳,何如?”


又过了五个月,荆轲没有再说任何话,太子担心荆轲后悔了,于是对荆轲说:“今秦已破赵国,兵临燕,事已迫急。”意思就是,秦国已经要兵临城下,时间快要来不及了。“虽欲足下计,安施之?”我很愿意等你想出好计谋,但如果秦国打了过来,就算你想出来了,又怎么能施行?意思就是,你别再拖了。等等,荆轲的计谋不能施行,不就是因为你“舍不得”吗?现在,又都是别人的错吗?

“今欲先遣舞阳,何如?”太子丹说,我先派秦舞阳去刺杀秦王,你觉得怎么样?

怎么样?当然不怎么样!这是什么烂构想?如果派秦舞阳一个人就能成功,你还找荆轲干吗?如果秦舞阳不能成功,不就是打草惊蛇,这样荆轲要如何成功?或许这根本就是太子丹的试探,要看荆轲做何反应。可见太子丹最后还是怀疑荆轲,他这个人从头到尾,根本就没有真心相信过任何人。

不过太子丹这次总算又忍了五个月,算是比田光那时好,也算是有进步了。


轲怒曰:“何太子所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轲所以未行者,待吾客耳。”


荆轲非常生气,因为你要用我,却根本不相信我!“何太子所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往而不返,就是送死的意思。如果只是派一个人去送死,那不过就是竖子。做事的目的是要成功,而不是要去做烈士。

做事要怎么样才能成功?《孙子兵法》不是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吗?“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事前要有万全的准备,才能够确保成功。而在这些准备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轲所以未行者,待吾客耳。”荆轲为什么迟迟不肯出发?他就是在等待他的门客,那个门客同样是个有才之人,只有两人合作,才能担保这件事万无一失。

试问:如果你是荆轲,这一刻碰上了不按你的计划做,却又急着要你出发的燕太子丹,你该怎么办?

不去,燕太子丹的耐性还能保持多久?其他门客又会如何看你?

去,没有樊於期的头,这根本就是白白送死,让天下人笑话,你的命就这么贱吗?

荆轲的选择是,按自己的计划办,把事做成定局!


于是轲潜见樊於期曰:“闻将军得罪于秦,父母妻子皆见焚烧,求将军邑万户、金千斤,轲为将军痛之。今有一言,除将军之辱,解燕国之耻,将军岂有意乎?”


太子丹不找樊於期,荆轲自己去!

荆轲私下去见樊於期,对他说:“我听说将军在秦国获罪,父母妻子儿女都被活活烧死。”秦法严酷,樊於期全家都死光了。秦国追捕樊於期,悬赏“邑万户、金千斤”,几乎天下人人都想杀他,所以“荆轲为将军的遭遇感到悲痛”。但荆轲有办法,能够完成樊於期的心愿,又回报燕国,就看他是否同意。


於期曰:“常念之,日夜饮泪,不知所出。荆君幸教,愿闻命矣!”


樊於期回答说,他每天想起家人就哭泣,却不知如何是好。现在幸好遇见了荆轲来教导他该怎么做,于是他对荆轲说:“请告诉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荆轲的回答是,把你的头给我!


轲曰:“今愿得将军之首,与燕督亢地图进之,秦王必喜。喜必见轲,轲因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数以负燕之罪,责以将军之仇。而燕国见陵雪,将军积忿之怒除矣。”


荆轲说,“今愿得将军之首,与燕督亢地图进之”,只要有您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送给秦王,“秦王必喜”。因为这是秦王真正想要的东西,送礼就要送人真正想要的才有用。

荆轲的计划是,秦王一高兴就会亲自见荆轲,到时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把匕首捅到他的胸口,亲自历数他对不起燕国的罪过,责备他迫害樊於期的冤仇。那时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就能洗雪,樊於期的积愤也就能消除了。


樊於期像


於期起,扼腕执刀曰:“是於期日夜所欲,而今闻命矣!”于是自刭,头坠背后,两目不瞑。太子闻之,自驾驰往,伏於期尸而哭,悲不自胜。良久,无奈何,遂函盛於期首与燕督亢地图以献秦,舞阳为副。


樊於期听到荆轲的计划后,马上站起来拿着刀说:“这是我日夜盼望想知道的方法,终于有人告诉我了!”于是他立刻割颈自杀。各位看看野史的描述,“头坠背后”,表示樊於期有多么决绝!“两目不瞑”,因为他还没看到仇人的结局。

不愧是樊於期,有种!比那个优柔寡断的太子丹强!

太子丹听说此事后,立刻自己驾着车飞驰到樊於期的住所,趴在樊於期的尸体上痛哭不止。“良久,无奈何”,人都死了,还能怎么办?只好将樊於期的头装进木匣之中,加上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献给秦国的礼物。再派秦舞阳作为荆轲的副使,一同前往秦国。

也就是说,太子丹决定不等荆轲那个门客了,他还是宁可相信自己的门客,全然忘了田光先生说的话:“然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


荆轲入秦,不择日而发,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意和之。为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二人皆升车,终已不顾也。二子行过,夏扶当车前刎颈以送。


荆轲启程前往秦国,没有挑日子就出发了,可见太子丹催得有多急。出发的这一天,太子丹和知道这项计划的人都穿上白色的衣冠,到易水的北边来送行(水北曰上,否则难道是站在易水水面上送行吗)。各位注意这一段,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易水送别”!

荆轲起来敬酒,高唱那流传千古的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的好友高渐离击筑,宋意唱和。唱到高亢壮烈的部分,则人人怒发冲冠;唱到悲哀凄凉的部分,则人人痛哭流涕。最后荆轲与秦舞阳两人上车,踏上往秦国的必死之旅,从头到尾也没有回过头。等车子经过夏扶时,夏扶在车前自杀,以此为两人送行。

“易水送别”这一段,即使两千多年后读来,都让人感觉到那一幕场景的悲壮。可是我问各位,太子丹现在要做的是偷袭刺杀,你找这么多人到易水那边去哭什么哭?何况还有人自杀?名义上,你是要送外交使者出使秦国,有必要这么悲壮吗?你就不怕走漏了消息,让秦王生疑?你就这么有把握,你的门客里没有一个秦国的间谍?万一有秦国的间谍,把这件事泄露出去,你还能成功吗?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太子丹这个人做事多么情绪化,多么不谨慎小心!小不忍则乱大谋,真是蠢货!


二子行过阳翟,轲买肉争轻重,屠者辱之。舞阳欲击,轲止之。


两人往秦国而去,准备去执行一个有史以来最困难的刺杀任务。过去历史上刺杀的对象,不外乎就是大夫、权相、国君、霸主,而这一次要刺杀的,是即将统一天下的帝王。

《燕丹子》在这里又安插了一个小故事。说这两个人经过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时候,荆轲去买肉(使团人手真是不足啊),在市场上跟人争斤两轻重。什么意思呢?想必那个卖肉的屠夫缺斤少两了,结果屠夫侮辱荆轲。受到这样的侮辱以后,秦舞阳气得当场就要把这个屠夫痛打一顿,荆轲马上阻止他。

为什么?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你们两个人现在是代表燕国出使,要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你在这里跟屠夫争,万一不小心把屠夫打死,闹出人命官司来,秦国会不会特别注意你们这对使臣?秦国注意你了,只要稍加防备,你要成功就更不可能了。要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够不忍一时?这里就可以看出神勇和骨勇的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


西入秦,至咸阳,因中庶子蒙白曰:“燕太子丹畏大王之威,今奉樊於期首与督亢地图,愿为北蕃臣妾。”秦王喜。百官陪位,陛戟数百,见燕使者。


他们进入秦国到了咸阳,靠着中庶子蒙白的引见得以见到秦王。荆轲对秦王表示:“燕国的太子丹畏惧大王的威严,现在献上樊於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希望能够归附秦国,成为北方卑微的藩属。”

秦王听了,实在太高兴了。世上哪有比让自己厌恶的人战栗拜伏在自己脚下,更让人痛快的事情呢?更何况他们还带来了自己一直以来想要的东西。秦王特地用最隆重的典礼,在大殿上召见燕国使臣,他命令文武百官全部陪侍在旁,大殿的阶梯上还有数百名持戟的卫士,他要让天下都看看秦国的威风。


轲奉於期首,舞阳奉地图,钟鼓并发,群臣皆呼万岁。舞阳大恐,两足不能相过,面如死灰色,秦王怪之。


荆轲在前捧着装了樊於期首级的木匣,秦舞阳在后捧着督亢的地图,两人上殿的时候,大殿上忽然钟鼓齐鸣,所有的秦国臣子都大声高呼万岁(这一定是事先就演练好的)。突然发出的巨响把秦舞阳吓坏了,“两足不能相过”。什么意思呢?人用两只脚走路,是不是先让一只脚在前,然后再让另一只脚越过前面的脚?这叫作“相过”。结果秦舞阳吓得连后面的脚都不能越过前面的脚,这叫“两足不能相过”。他的脸色,简直就像是死灰一样。

这就是燕国的勇士,这就是燕太子丹相信的勇士,为什么他会这样?因为他知道这回必死无疑,他现在害怕了。秦舞阳啊!怕死是人之常情,我们都可以理解,但难道你害怕就能不死吗?你的勇,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

秦王看到这种情况,心中觉得非常奇怪,这个副使怎么会变成这样?

这是意料之外的情况,你前方有强大的敌人,后方有无能的伙伴。(哪一边比较可怕啊?)如果你是荆轲,这一刻你该怎么办?

接下来,就是最紧张刺激的一幕了。各位注意看《燕丹子》怎么记载这件事的经过,因为它和各位所熟悉的《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记载是不一样的。


轲顾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见天子。愿陛下少假借之,使得毕事于前。”秦王曰:“轲起,督亢图进之。”


如果你是荆轲,想必这一刻定是又气又急吧!结果荆轲“怒而色不变”,回头看了秦舞阳一眼后,对秦王谢罪说:“这是从北方乡下来的野人,从没有见过天子的威仪。希望陛下能够宽恕他,让他完成使者的任务。”为什么荆轲要这么说?因为督亢的地图是卷轴式的,很长,需要左右各有一个人才能把地图打开。如今副使吓坏了,只有另想办法。秦王本来就看不起燕国,又在志得意满之时,于是便让荆轲起身上来,将督亢的地图送到他面前。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出。轲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揕其胸,数之曰:“足下负燕日久,贪暴海内,不知厌足。於期无罪而夷其族,轲将海内报仇。……从吾计则生,不从则死。”


秦王帮着荆轲把地图打开,结果没想到最后匕首就藏在地图之中,荆轲这时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刺进去。然后一条条数落秦王的罪名:“负燕日久,贪暴海内,不知厌足”,这是第一条罪。“於期无罪而夷其族”,这是第二条罪。荆轲啊,你果然说话算话,当初答应樊於期要“数以负燕之罪,责以将军之仇”,你果然做到了!

等等,荆轲你为什么不赶快多捅几下彻底杀死秦王呢?难道你不知道,电视电影里面的人之所以会失败,都是因为话太多吗?荆轲接着说:“从吾计则生,不从则死。”听我的就活,不听我的就死。哦,原来荆轲还另有打算啊!赶快说说,你的打算是什么?

但对于这一点,《燕丹子》从头到尾都没解释,真是莫名其妙。


秦王曰:“今日之事,从子计耳!乞听琴声而死。”召姬人鼓琴,琴声曰:“罗縠单衣,可掣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轲不解音。秦王从琴声负剑拔之,于是奋袖超屏风而走。


这时秦王要求荆轲说:“今天的事,我通通都听你的!但我希望死前再听一次琴声。”荆轲这时大概觉得十拿九稳,于是就答应了。等等,匕首已经捅进胸口,为什么秦王还能说话?对于这一点,《燕丹子》也没有解释,只能说秦王的体质异于常人。

秦王传召乐姬鼓琴,结果在《燕丹子》中秦国的琴声好像摩尔斯电码一样,居然会说话!琴声说什么呢?“罗縠单衣,可掣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什么意思呢?它(她)告诉秦王:“陛下穿的是疏细的丝织单衣,奋力一扯就能拉断袖子。拉断袖子以后,可以越过旁边的八尺屏风,刺客就追不到你。这个时候把佩带的鹿卢宝剑背在背上,就可以拔出来砍人。”琴音居然可以告诉秦王这么多讯息,而且还是具体步骤,我们只能说,古文明实在是太神奇了!

结果荆轲完全听不懂琴音说什么(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于是“王从琴声负剑拔之,于是奋袖超屏风而走”,居然让秦王成功逃跑了!这下该怎么办?


轲拔匕首擿之,决秦王,刃入铜柱,火出。秦王还断轲两手。轲因倚柱而笑,箕踞而骂,曰:“吾坐轻易,为竖子所欺。燕国之不报,我事之不立哉!”


荆轲只好投掷手中的匕首,想要解决秦王,结果没有投中。“刃入铜柱,火出。”各位看这形容有多生动,那个匕首插进了铜做的柱子里面,两个金属的东西互相撞击,连火花都撞出来了。不过生动归生动,从技术层面来说,匕首插进铜柱,这可能吗?

秦王拔剑后,回头就把荆轲的两手给斩断了,荆轲这时靠着柱子大笑,然后伸开两腿坐在地上大骂。在古代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举动,因为先秦古人穿袍子,通常没有裤子,“箕踞”会让两只毛腿露出来。荆轲说:“刚才我没能杀你,就是因为轻易相信了你要听琴声才死,才被你这个竖子所骗。我没法报答燕国,我不能建功立业了!”

这是《燕丹子》的最后一幕,荆轲临死都像个勇士。

除了《燕丹子》之外,汉代还有另外一个野史版本叫《三秦记》,《三秦记》的记载就非常简略,只说:


荆轲入秦,为燕太子报仇。把秦王衣袂曰:“宁为秦地鬼,不为燕地囚。”王美人弹琴作语曰:“三尺虏骭何不掣?四面屏风何不起?”王因掣衣而走,得免。


什么叫“宁为秦地鬼,不为燕地囚”?就是我宁可在秦地被你杀了做鬼,我也不肯活着等秦国来灭亡燕国后做囚奴。然后一样是靠琴声,只是多了弹琴者的名字叫王美人。“三尺虏骭”是指秦王之剑,基本情节和《燕丹子》如出一辙。

试问:如果你是太史公,现在要写有关荆轲的传记,看到野史中有这么多有关荆轲故事的记载,但也有太多荒谬不合理的情节,这一刻你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