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伯里克利时代 武器是语言

那么,在这个战场上,伯里克利是如何赢得胜利的呢?

他唯一的武器就是语言。仅靠语言的说服力,30年间劈波斩浪,简直没有比这更加民主的战斗了。

让我们看看在当时闻名遐迩的伯里克利的“说服力”是何等神器。

有一次,斯巴达国王阿希达穆斯询问来访的雅典人,伯里克利是怎样一个人。

斯巴达王当然会对这位雅典第一人感兴趣。他肯定想了解对手究竟是怎样的人物。

访客是这样回答的:“我和伯里克利在众人面前比武,我赢了,观众们也都认可这个结果。不料,明明输了比赛的伯里克利说是他获胜了,还举出种种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那些亲眼目睹比赛过程的观众,听了伯里克利的一席话后居然开始认为赢家的确是伯里克利。”

乍一听,感觉伯里克利的“说服力”像是用冠冕堂皇的辞藻迷惑听众的诡辩,是一种弄虚作假的手法。不过,仔细阅读史料记载的他的发言、演说,又会觉得并非如此。

如果用体育比赛做比喻的话,这有点像网球比赛的鹰眼挑战,足球比赛的录像裁判。换一个角度观察,大家会发现网球出了界,足球运动员踢进的原来是个乌龙球,从而推翻裁判原本的裁定。

伯里克利的“说服力”之所以有效,最大的原因是,他向雅典民众展现了转换视角后事物呈现的不同形态。

请大家不要忘记,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执政者的提案并投票表决的人,只占雅典公民总数的十分之一。从当时的高识字率可以想象,这些人都是有相当程度的认知能力的。

与伯里克利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雅典人,是充分享受到希波战争的胜利果实,充满自信的一群人。自信的人往往能以平常心做出判断。相反,人们一旦丧失自信,就会陷入不安,对现状不满,做决定时容易情绪化。如果出现那样的状况,离民主政体的危机就不远了。

不过在那个时期,伯里克利面对的是信心十足的雅典公民。他在民主国家雅典能够30年保持一人统治的状态,除了能成功地说服民众以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之外,还得益于他的演说方式。

伯里克利面对民众,不会客套地称诸位都是国家的主人,请毫无保留地提出你们的要求,我们当政者的任务就是将公民的期望变成现实云云。

他会直截了当地告诉民众,基于这样那样的理由,他本人认为某个政策最合适。哪怕有转移视角之嫌,好歹是摆明了现状。随后他会强调,是否采用该政策的决定权在各位公民手里。这种方式用现代语言讲,就是在完美履行说明义务的基础上征求可否的论述。

伯里克利持续一人统治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演说能让听众们对未来心怀希望。

人们听着伯里克利对政策的说明,对他独特的见解点头称是,感叹原来可以这样看问题。与此同时,人们又为自己被称作最终决定者而感到满足,主人翁精神油然而生。听完他的演讲,民众往往能带着积极开朗的心情离去。


劝诱、引导。大概“诱导”一词最能体现伯里克利的论述之道。

在言论自由的民主政体下,强迫民众唯命是从是不可能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劝诱引导”以理服人。不过,伯里克利的诱导手法之高明,还真是令人惊叹不已,不得不承认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


听完雅典客人以武艺比赛之例评论伯里克利,斯巴达国王放声大笑。笑完他说想见见此人。之后,他俩果真见了面,见面后还成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