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命中注定要当官 和大人不姓“和”

说起和珅的姓名,恐怕很多读者都会错误地认为,和珅嘛,当然是姓和名珅啦。这一回,诸位还真的是说错了。

读者判断有误,也不都是读者的责任。在现今所有的关于和珅的影视剧作品——包括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1~4)和《乾隆王朝》在内,所有的剧情里面的人物都是直接称呼和珅为“和珅”的。

其实,这真是大错而特错了。

那么,真实意义上的和珅应该姓什么、叫什么呢?

和珅姓“钮祜禄氏”,原名善保,上学以后才由学校的先生改名叫和珅。“和珅”是其满语名字的音译,如果直译成汉文应该是“三纲之纲”的意思。当然,如果单纯按照汉语的字面意思来解释,那就完全是另外的一层意思了:“和”的解释有很多,不用细说了;而“珅”字,据《集韵》的解释,是“美玉”。

也就是说,他的全名应该是叫“钮祜禄·善保”,后来改名字叫“钮祜禄·和珅”,故其全名应该是叫“钮祜禄·和珅”。在本书后面的内容里,我们为了方便起见,就直呼其名为和珅。

“钮祜禄氏”,亦写作“钮祜鲁氏”。这是一个满洲人的贵族姓氏,一个很不平凡的姓氏。

钮祜禄氏家族出了很多的名人,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和珅了。清初时有额亦都,满洲镶黄旗,清太祖赐号巴图鲁。康熙帝时期有名臣遏必隆。清代后宫中的后妃亦有多位来自钮祜禄氏,乾隆皇帝的生母即是。

传统上,汉族人的姓一般来讲是一个字,是为单姓,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类;也有少数是两个字的复姓。

这些汉族人的两个字的复姓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是因地名而得,如东郭、南郭、东门、西门、左丘等;

第二是因官名而得,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等;

第三直接来源于少数民族的姓,如宇文、慕容、第五、万俟等。

清朝的时候,满洲人单姓的很少,一般都是两个字以上的复姓。据《清朝通志·氏族略》称,满族共有姓氏647个,其中十分之三是见于其先祖《金史》中的女真姓氏,还有一部分是以地名命之的,另有一部分满族姓氏则是汉姓。蒙古族投降后金之后,一些蒙族姓氏也成为满洲姓氏中的一部分。这些满洲人复姓的命名原则与汉族人的复姓的命名原则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是因部落名称、地域名称而得的姓。最为典型的如慈禧太后的姓氏“叶赫纳喇”:“叶赫纳喇氏”又被后人简称为“纳喇氏”,也称作“那拉氏”。这其中,“叶赫”是部落名称;“纳喇”是当地一条河流的名称,也就是地域名称。除此之外,还有居住在马佳地方的“马佳氏”、居住佟佳地方的“佟佳氏”(“佟佳氏”是满洲人最大的姓氏,1912年满清政权灭亡后多改姓“佟”)、居住宁古塔地区的“宁古塔氏”、居住乌苏里江边的“乌苏里氏”等。

第二是直接来源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姓。如“博尔济吉特氏”等。“博尔济吉特氏”源出于蒙古的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孛儿只斤氏”原是蒙古民族的民族英雄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姓氏——也就是说“博尔济吉特氏”的人们原本应该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孛儿只斤”的原意为“蓝眼睛的人”——也就是说“博尔济吉特氏”这个姓氏的人们原本应该有一些欧洲人的血统。1912年满清政权灭亡后,原来满洲族和蒙古族的“博尔济吉特氏”已经改姓鲍、包、宝等姓。也就是说,今天满族和蒙古族中姓鲍、包、宝的人,他们都应该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

第三是以所崇拜的图腾作为姓氏的。最为典型的如和珅的姓“钮祜禄氏”等。

“钮祜禄氏”家族在大清朝可是一个很大、很古老的姓氏。清朝时期编撰的《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里面有关于这个姓氏来源的详细记载。这本书里记载说,“钮祜禄氏”是满洲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是女真时期就有的一个姓氏。这本书里面还记载说,“钮祜禄氏”原来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山区。

“钮祜禄”,在满语里原本的意思是一种凶猛的动物——“狼”。“狼”是满族的先世女真族崇拜的最为重要的图腾之一,女真人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曾几度变化:辽代称“敌烈氏”,金代称“女奚列氏”,元代称“亦气烈氏”,明代开始称为“钮祜禄氏”。

说起来,“敌烈”原本是辽、金时期游牧于今蒙古国东部克鲁伦河下游的一个中国古代游牧部族,亦有迪烈、敌烈、敌刺、敌拉、迪烈、迪烈德、迭烈德、达里底得等翻译名称。

敌烈部分布在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下游南北,西接鞑靼(阻卜),东邻乌古,内分八部,故又被称为敌烈八部。以游牧、渔猎为业的敌烈部可能来源于北朝时的地豆于部。敌烈部与其姊妹部落乌古部并称为契丹北边大部。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神册四年(919年)征服乌古部后,敌烈部于天显五年(930年)降辽,此后叛服不定。统和十二年(994年),辽圣宗命萧绰与萧挞凛经略之,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绰在敌烈诸部建立镇州、防州和维州三城以镇胁敌烈诸部,并西捍鞑靼。此后,敌烈部方才真正臣服辽朝。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年),置乌古敌烈部都统军司。寿昌二年(1096年),又将敌烈、乌古部迁于乌纳水。金朝灭亡辽朝后,耶律大石率余众西迁中亚,敌烈部亦有一部分随其西迁,余部降金。金朝后将敌烈部同乌古部东迁至庞葛城(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其后,敌烈部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敌烈部之名也再不见于史书——代之而起的,是“女奚列氏”这个庞大的部落家族。

金朝时期,“女奚列氏”这个庞大的部落家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在金国时期出政为官者、执旗掌军者不在少数。其中,比较知名者有先后担任刑部员外郎、户部郎中、太子左谕德、谏议大夫、提点近侍局、保大军节度使、翰林学士、参议陕西路安抚司事的金中期的女奚列守愚和担任同知会州事的金末期的女奚列甫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与女奚列甫家同一时期的,曾经先后担任西宁州刺史、通远军节度使、陇安军节度使、金安军节度使、最后在蒙古灭金的战争中宁死不屈的女奚列资禄本是汉人,名张资禄,生前因功被金朝皇帝赐姓“女奚列氏”——由此可见“女奚列氏”在金朝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蒙古灭金之后,金朝皇帝眼中的强悍姓氏“女奚列氏”被蒙古人称为“亦气烈氏”。可能出于史料记载匮乏的原因,当然也有可能是真的“亦气烈氏”本身已经失去了往昔强悍的原因,“亦气烈氏”在元朝的史料中很少见诸记载,更别说曾经出现哪些名人了。

时至明朝,“亦气烈氏”被改称为“钮祜禄氏”。因为人口众多而分布在不同地域的钮祜禄氏,在日后清朝编写的《御制八旗氏族通谱》中又往往被分为“长白山地方钮祜禄氏”和“英额地方钮祜禄氏”两支——前者以努尔哈赤手下的五大开国功臣之一的额亦都为始祖,后者则分别以赖卢浑、噶哈察鸾为始祖。其实,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御制八旗氏族通谱》便可知道,这两支钮祜禄氏都是同一个祖先——索和济巴颜的后代。而且,从索和济巴颜起,直到他的曾孙萨尔都巴图鲁,四代人都是居住在长白山的。

话说萨尔都巴图鲁有四个儿子:老大噶哈察鸾是最先移居英额地方的,老四额素勒勒巴克什的儿子赖卢浑是“后移居英额地方”的。其实,萨尔都巴图鲁的二儿子阿陵阿拜颜(拜颜,满语,亦称巴延、巴颜,意为富翁)也曾移居英额,他的儿子叫都陵阿,孙子就是努尔哈赤手下的五大开国功臣之一的额亦都。额亦都年幼时,父母为仇家所杀,到十三岁时,额亦都才“手刃其仇,避走嘉木瑚地,依于其姑”——正是为了突出努尔哈赤手下的五大开国功臣之一的额亦都及其家族的显赫地位,《御制八旗氏族通谱》中,“钮祜禄氏”才会被人为地分为“长白山地方钮祜禄氏”和“英额地方钮祜禄氏”两支。

这其中,和珅一家就属于英额地方钮祜禄氏,其直系先祖就是萨尔都巴图鲁的长子噶哈察鸾。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我们后面再讲。

清朝灭亡后,很多复姓的满族人也都像“钮祜禄氏”一样,都已经改为单姓了。如爱新觉罗,原来的意思是“金”,清朝灭亡后很多原来姓“爱新觉罗”的人都已经改姓“金”了;也有少数没有改的,如爱新觉罗·启功先生。又如慈禧太后的姓是“叶赫那拉”,清朝灭亡后很多这个姓的人大都已经改姓“叶”或“那”了。

“钮祜禄氏”也不例外。清朝灭亡后,有一些这个姓氏的满洲人在清朝灭亡后按照“钮祜禄氏”的汉语第一个音节的音译改姓“钮”了,还有更多的这个姓氏的满洲人则是按照“钮祜禄氏”一词的汉语意译“狼”的谐音而改姓为“郎”,还有人把“钮”字的“金”旁去掉改为姓“丑”的。

当然,我们知道,汉族也有“丑”姓,这里不可混为一谈。另外,还需要提醒读者朋友们的是,满族的“丑”姓还有另外一种由来:满族瑚图氏,满语为“丑鬼”之意,世居叶赫地方,后大多改为汉字单姓为胡氏、包氏,也有以汉译本义改汉字单姓为丑氏者。

话说到这里,我们便知道,今天“钮”姓或“郎”姓的满族人和“丑”姓部分的满族人,其先祖都应该与和珅家族同源。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如果非得“较真儿”的话,这各种影视剧中,称和珅为“和中堂”、“和大人”是错误的,应该称“钮祜禄中堂”、“钮祜禄大人”,至少也应该称“钮中堂”、“钮大人”才对,就更别说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1~4)中乾隆皇帝居然称呼和珅为“和二”,那真是非常明显的、历史上决然不可能发生的错误了。

此外,在满族的历史上,还有满洲八大姓的说法,现今通行的说法指的是:佟(佟佳)、关(瓜尔佳)、马(马佳)、索(索绰罗)、齐(齐佳)、富(富察)、那(纳喇)、郎(钮祜禄)八姓。此外尚有将伊尔根觉罗、舒穆禄、费莫、董鄂、辉发、乌喇、兆佳等姓氏列入。关于这方面的详细情况,请读者参见《满族八大姓》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