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活在世代为官的荣光之下 什么都大不过上级的信任

刘统勋出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此时,距清军入关的顺治元年(1644年)已经过了54年之久了。

在此之前,大清王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于1583年(大明万历十一年)凭借父祖的十三副铠甲正式开始了二度统一女真各部的进程。(女真各部的第一次统一是由女真完颜部的英雄完颜阿骨打在公元1115年完成的。)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1616年(大明万历四十四年),再度完成女真统一大业的努尔哈赤在自己的家乡赫图阿拉(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自称大汗,改元天命,并沿用“金”为国号,史称“后金”。

1618年(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正式开始了与大明王朝决裂的进程。1619年(大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春,努尔哈赤取得了萨尔浒大捷,一举扭转了后金在东北的劣势,而大明王朝则在东北地区转攻为守。1621年(大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1625年(大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1626年(大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在与明朝边关大将袁崇焕的角逐中战败,不久因病死于叆鸡堡(今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

随后继位的爱新觉罗·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内政上,重本安民,加强集权统治;在对外扩张上,先用兵朝鲜和蒙古各部,解决了与明朝决战的后顾之忧。1635年(大明崇祯八年,大清天聪九年)冬,皇太极发布改族名女真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1636年(大明崇祯九年,大清崇德元年)夏,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大金”为“大清”。1643年(大明崇祯十六年,大清崇德八年),与大明王朝处在决战最前夜的皇太极因脑中风病逝。

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后,大清王朝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1644年(大明崇祯十七年,大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率领的明末农民起义军占领了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存在了276年的大明王朝灭亡。在原明朝东北边关大将吴三桂的引导之下,大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摄政王多尔衮迅速率领清军入关,一举击溃了李自成的军队。随后不久,顺治皇帝宣布定鼎北京。随后的十几年间,大清王朝的八旗军队挥师全国,先后平定了包括各地的南明小朝廷和原来的各路明末农民起义军。到顺治皇帝去世的1661年(顺治十八年),大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已经基本稳定下来。

随后继位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54年5月4日)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病逝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刚刚继位时的康熙皇帝只有八岁。康熙六年(1667年),十四岁的康熙皇帝亲政。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1669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驻防云南、兼管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发动反清叛乱,迅即得到驻防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驻防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响应。历时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正式爆发。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三藩之乱”最终被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夏,康熙皇帝又派大将施琅一举收复台湾。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两次在雅克萨用兵,彻底击败了多次入侵、并一直盘踞在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殖民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解决了中俄双方东段边界问题。之后,康熙皇帝腾出手来,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次亲征,平定了沙俄殖民者支持的蒙古族准噶尔部噶尔丹发动的叛乱。

刘统勋出生的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大清王朝的所有边疆地区,已经完全处在了康熙皇帝的掌控之下。也就是说,大清王朝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当时大清王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北岸,东北到库页岛,陆地总面积超过1300多万平方公里。

说到刘统勋,相信很多读者朋友们都是从《天下粮仓》、《大清官》等电视连续剧里面了解到的。说到他,我们就先说说历史上乾隆年间的粮食问题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乾隆年间的粮食问题其实是人为造成的,它的直接责任者应该是乾隆皇帝本人。

乾隆初年,乾隆皇帝出于备荒考虑,决定拿出银两采购粮食以充实国家粮库。他当时甚至采取了禁止以粮造酒、落榜生员可用银子买秀才等措施,但囤粮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十年左右时间不过为国家粮库增加了六百多万担粮食。由于乾隆皇帝忽视了粮食流通这一最基本的规律,使得地方粮价高涨,引发民变多起,饥民抢粮、抗租、抗粮的事时有发生。后来,乾隆皇帝只得放宽了粮食政策,粮食危机这才渐渐平息下来。

其实,刘统勋与乾隆初年的粮食案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电视剧《天下粮仓》把这笔老账算到了一些贪官头上,也是冤枉了这些人。

其实那个时候的贪官还不是很多,为什么呢?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此前的雍正皇帝下手很重,已经杀掉了很多贪官,这令很多官员只能是夹着尾巴做官,哪里敢贪污呀。第二,乾隆皇帝刚刚上台不久,很多官员还在察言观色、等待时机。大清朝的皇帝,有上任就杀掉一批前朝重臣以便确立自己皇帝权威的传统,所以就连当时的清官都怕被砍头,更别提贪官了。前者如康熙皇帝擒拿鳌拜,雍正皇帝杀掉年羹尧;后者如嘉庆皇帝杀掉和珅等。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还没有讲到刘统勋的青少年时代,咋就讲到了刘统勋的中年时期了呢?还是回过头来看看刘统勋是如何走上这大清王朝的官场之路的吧!

刘统勋出生以后的大清王朝皇室内部,诸位皇子之间围绕着皇位继承权问题,处在激烈的竞争倾轧之中。当然,朝廷里发生的这诸多事情,青少年时期刘统勋,那是万万不可能知道的——虽然刘统勋的父亲刘棨长期为官。

导致刘统勋对于此时朝廷内部发生的这诸多事情一无所知的原因在于:刘统勋的父亲刘棨是长期在外地为官,基本上就没有过在京任职的经历。换句话说,北京四九城里发生的那些事情,刘统勋的父亲刘棨都了解甚少,就更遑论远在山东诸城乡下的刘统勋本人了。

也就是说,此时的刘统勋,只能是踏踏实实地与他的诸位兄弟们一道,老老实实地读书,认认真真地参加科举考试,仅此而已。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刘统勋与他的哥哥刘煜一道考中举人。其中,19岁的刘统勋获顺天府乡试第三十六名,他的哥哥刘煜则为顺天府乡试第六十九名。

随后不久的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去世。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表面不问时事,整天沉迷于释教、道教,并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一直非常和气,暗中则与年羹尧与隆科多密切交往,加强自己集团的势力,同时向父亲表现孝顺,以赢得康熙的信任,最终继位为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刘统勋迎来了他人生的春天:在雍正二年(1724年)的会试中,26岁的刘统勋考中第二百二十二名进士,殿试时则被雍正皇帝钦点为第二甲十七名进士——全国第二十名。

中进士之后的刘统勋,任翰林院庶吉士,正式步入仕途。

翰林即文翰之林,意犹文苑。翰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学家扬雄的《长杨赋》。而以其名官,则始于唐代,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翰林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翰林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明代是翰林院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将前代之翰林学士院正式定名为翰林院,而与杂流诸如方术、伎艺等供奉之事脱离干系。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主官为翰林学士,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官,另有作为翰林官预备资格的庶吉士。明代将翰林院定为五品衙门,翰林官品秩甚低,却被视为清贵之选。翰林若得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则更是贵极人臣。明英宗之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清因明制,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之长,其他翰林官设置多因明制。自康熙时起,掌院学士历由殿阁大学士兼领,地位更加突出。按清制,翰林官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而与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有较多接近机会,多蒙优待厚遇。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均由翰林官主持,形成座师制度,文脉与人脉相互交织,使翰林影响延伸至各个领域。翰林在知识界享有崇高声望,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研究生见习生。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例如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即是庶吉士出身。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

随后不久,刘统勋升任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

翰林院编修主要是做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的工作,实际上,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人才,类似于现在的实习生。

南书房,清官署名,在北京故宫乾清宫西南(南书房在乾清门西侧,北向;上书房在乾清门东侧,北向),本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清代士人视之为清要之地,能入则以为荣。康熙皇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文学侍从之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康熙帝亲政以后,朝廷的权力一则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国家大事需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而这些满洲王公贵族地位较高,有时与皇帝意见发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二则内阁在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控制着外朝的权力,康熙帝为了把国家大权严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决定以南书房为核心,逐步形成权力中心。自雍正朝军机处建立后,军机大事均归军机处办理,南书房官员不再参与机务,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入值者常能觐见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南书房亦被长期保留,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

随后不久,深受雍正皇帝信任的刘统勋再度升任左庶子。若就官制言,庶子为中国官职之一,在清朝,此官职配置于朝廷之辅助部门,品等为正五品。该官职主要从事皇子或内务服务以及文学侍从,通常设置于翰林院左右春坊,各有左、右庶子建制。

在担任左庶子期间,刘统勋主持过湖北、河南乡试,并任尚书房师傅,官至詹事府詹事。

尚书房(道光年间改为“上书房”)位于乾清宫院内,设立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诸位皇子们入学就读的固定场所。因这里与皇帝住处近,方便皇帝随时稽查。尚书房师傅由经皇帝严格选择的军人及文人担任。皇子们在尚书房师傅的督导下,学习汉语、熟读经史子集、习作诗文;在满蒙谙达的教习下,学习满语、骑射。

詹事府是掌管皇后、太子家族(东宫)事务的机构。下辖左春坊、右春坊、司经局等部门,统府、坊、局之政事,置詹事(正三品)一人,少詹事(正四品)二人,府丞(正六品)二人。主簿厅主簿(从七品)一人,录事(正九品)二人,通事舍人二人。

左春坊职官有大学士(正五品)、左庶子(正五品)、左谕德(从五品)各一人;左中允(正六品)、左赞善(从六品)、左司直郎(从六品,后不常设)各二人;左清纪郎(从八品,不常设)一人;左司谏(从九品,不常设)二人。

右春坊的官员设置如左春坊。

司经局设有洗马一人(从五品)、校书(正九品)、正字(从九品)各二人。清沿明制,于顺治元年(1644年)设詹事府,为辅导东宫太子之机构,詹事府设詹事(正三品)满、汉各一人、少詹事(正四品)满、汉各一人,左、右庶子(正五品)满、汉各一人,洗马(从五品)满、汉各一人、左、右中允(正六品)满、汉各一人,左、右赞善(从六品)满、汉各一人,主簿(从七品)满、汉各一人,笔帖式六人。

乾隆皇帝继位后,再受宠信的刘统勋迎来了他人生的夏天。

乾隆十一年(1746年),刘统勋署漕运总督;十二年(1747年)典顺天乡试;十三年(1748年)协办山东赈务并勘察河道;十四年(1749年)迁工部尚书;十五年(1750年)调刑部尚书;十六年(1751年)主持会试并充军机大臣;十八年(1753年)奉命察勘江南河工,并对其中的不少弊端进行了改革;十九年(1754年)加太子太傅,协办陕甘总督事务,赐孔雀花翎;二十年(1755年),因查勘巴里坤、哈密驻兵事宜不利遭逮治,后得宽免;二十一年(1756年)授刑部尚书,署河道总督;二十二年(1757年)典会试,并受命查办云贵总督恒文压价购置金炉案、山西布政使蒋洲侵蚀在册钱粮案,均令乾隆很满意,加太子太保;二十三年(1758年)迁吏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二十四年(1759年)任协办大学士,负责查处西安将军都赍克扣兵饷案、山西将军保德侵吞钱粮案;二十五年(1760年)负责查处江西巡抚阿思哈收取贿赠案;二十六年(1761年)再典会试,拜东阁大学士,兼管礼、兵二部,主持河南杨桥漫工工程、江南高宝河工程;二十八年(1763年)充上书房总师傅;二十九年(1764年)兼管刑部,教习庶吉士,充国史馆总裁;三十三年(1768年)十月往江南主持清理黄河入海口淤塞工程事宜。三十四年(1769年)主持运河勘察并挑淤工作;三十五年(1770年)兼管吏部事务;三十六年(1771年)三月第四次典会试;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兼任首席军机大臣,充《四库全书》正总裁,十一月卒于任上。

瞧出来了吧?刘统勋的官儿,可是越当越好了。无论从官位上讲,还是从皇帝的信任度上讲,在刘氏家族中应该说没有人能够得到皇帝如此空前绝后的器重和信任。看看,刘统勋当上了三个部(工部、刑部和吏部)的尚书,担任了尚书房总师傅,还担任了两个官职,一个叫东阁大学士,还有一个叫军机大臣,又担任了一个官职叫翰林院的掌院学士。

在刘统勋担任的所有官职当中,就这个吏部最有意思。吏部下辖四个司,被老百姓统称叫“喜、怒、哀、乐”四司,它原本的名字不叫这个,但是他们一出手就分别是“喜、怒、哀、乐”。

比如说我们先说这个“喜”。“喜”这个司是什么呢?它叫文选司,管官员的选拔,管官员的任命,这儿缺了一个官,让你去吧,所以文选司一出章,人人都高兴,选上我就高兴,所以这个司叫“喜”。

还有一个司叫“怒”,“怒”这个司,它的名字叫考工司。每年官员都得考核,一考核就有人淘汰,就有人受处分,所以这个司叫“怒”。

还有一个司叫“哀”,主管丁忧,是稽勋司。你当的好好的官,结果你的父母死了,你回家歇着吧,这三年不许为官了。所以它一给你来电话,它一给你去信,那你们家就死人了,你就该回家了,所以你就得哭,这就是“哀”。

还有一个司是管“乐”,“乐”这个司,它的机构叫验封司。什么意思呢?如果说这个官员死了,那么就会出现什么呢?就会出现一个新的东西,给你们家多少钱,补贴、抚恤金。还有,这个官员他有好多儿子,儿子没死。他这个儿子怎么当官?用科举考试吗?不用,看你的官位的大小,你不用考试可以直接当官,刘墉就是这么当官的。刘墉一生就考过一回进士,秀才没考过,举人没考过,为什么?他直接过,就因为他爸爸是这个官。这个验封司就是管发钱的、管按印的,所以这个司就叫“乐”。

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到了刘统勋这儿的时候,应该说刘家受到的重视可是异乎寻常了。我们的问题在于:刘统勋做了哪些工作,使得乾隆如此重视他呢?这还要从张廷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