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山一统 5.大宋王朝

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审视了千年的丧乱兴废,做出了平天下、收军权、传帝位、定国策等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将迷失的帝国带出了泥潭。

赵匡胤兄弟轻飘飘地就将柴荣苦心孤诣建立的王朝秩序击倒了。这并非说明柴荣努力的方向不对,但至少说明柴荣的理念并未深入人心,社会基础还十分脆弱。

所谓“春秋无大义,五代乏完臣”。五代十国五十多年的乱世,破坏的不仅仅是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和历史文化财富,还有统治秩序、道德观念。政权割据、军阀混战,有枪就是草头王,过了今天没明日,今朝有权今朝乐,明天不知死何处,全社会充斥着短视的心理和委曲求全的苟安,只有畏服强权,毫无忠信可言。

在那个乱世,皇帝是个危险职业,搞好了做十年八年,搞不好三五年就呜呼哀哉了,甚至家破人亡,赔光了所有家当,断子绝孙。倒是那些中小军头获利最大,无论谁做皇帝,他们都能升官发财,荫及子孙,作威作福。所以争着做皇帝不是什么好事,是冒着巨大风险的赌博。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皇帝何滋味?谁做谁知道。强势一些的大佬则满心思玩命赌博,怀抱富贵险中求的心态。做了皇帝的暴发户,反过来想遏制这种动荡反复的局面,却毫无办法,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忠臣,也不知道如何对待忠臣。于是满朝上下充斥着权谋斗争,充斥着猜疑嫉妒。谁也不知道气球哪一天会破裂,但知道一定会破裂。

为了保持皇权稳固江山万世,朱全忠的办法是恩威并施、诡计多端、杀伐决断,让部下敬畏,摸不着底细。李嗣源的办法是休养生息、息事宁人。柴荣的办法是开诚布公,皇帝和臣子之间写保证书。可是这些办法都不成功,没有在思想上体制上解决问题,皇朝帝国的恩威仍然很脆弱,皇权统治秩序仍然很短暂。

赵匡胤做皇帝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财政生计,不是骄兵悍将的安抚,不是外敌入侵,不是恢复社会生产,不是吏治,也不是削藩。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使皇权永固。

柴荣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疯狂的工作,已经将一个帝国带入了正轨,整个国家呈现出了难得的健康气象,再假以时日持续做下去,后周帝国很有可能成为一代盛世王朝。可是偏偏又发生了一起皇权更迭。虽然这次皇权更迭的成本很低,赵匡胤力求通过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最大可能地减少对社会的伤害。可是一旦坐到龙椅之上,赵匡胤思考问题的角度立即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夺了别人家的皇位,但他绝不想别人再夺了他的皇位。

说简单些,如何保持赵家的天下千秋万代是赵匡胤关心的头等大事。说复杂点,如何把五十多年来天下纷争皇权更迭的恶习遏制住,是赵匡胤面对的历史责任。

如何破解这个历史难题?

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和大代价。

赵匡胤自命不凡。现在他坐到了龙椅上,看他有没有本事坐得住。一旦失误,他眼皮子底下仍然还会有强人冒出来,还会继续上演黄袍加身的好戏。

赵匡胤取代了周室,并非所有的人都服气,并非人人对赵匡胤都顺服。后周帝国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和昭义节度使李筠就不买赵匡胤的账。李重进是后周帝国军界的一哥,又是郭威的皇外甥,堪称当朝权贵,无人能比。李筠勇力非常,能开百担弓,原属于后唐秦王李从荣部下,后又辗转到赵延寿帐下,耶律德光病死杀胡林,契丹大军北归,李筠和白再荣趁机在镇州反抗契丹成功,后来得到刘知远和郭威的重用,一直镇守泽潞。这两人大仗、硬仗打过无数,战功卓著,冠绝一时。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肯服气赵匡胤。

如果从效忠周帝国的角度讲,李重进和李筠应该说对周帝国的感情远大于对赵匡胤的感情。赵匡胤无论从年龄、资历和能力上,都不可能有机会结交和厚待这两人。所以,从历史的角度,这两个人的命运只能属于已经成为过往的周帝国,不太可能和新崛起的赵匡胤走到一起来,更不太可能和赵匡胤建立起信任关系。

既然如此,只有你死我活。

赵匡胤对归顺他的一律加官晋爵,对和他作对的则无情打击,绝不手软。大宋朝以石守信等为先锋大将,随后赵匡胤御驾亲征,先后发动了泽潞战争和淮南战争,终于击败了李筠和李重进,并对他们的同党进行了大规模捕杀。

赵匡胤暂时稳住了阵脚。

新皇帝上台,总免不了剿灭一些不顺服的,这也常见,赵匡胤倒是没觉得这两件事有什么不爽。赵匡胤在对待天下的问题上,继承了柴荣的理念和战略,继续实施荡平天下、一统江山的雄心壮志,其策略仍然是王朴曾经提出的“先南后北”。历史走到现在,天下诸国各自演变。中原继周世宗柴荣这个能干的皇帝之后,紧接着又一位更加能干的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历史舞台。其他的割据政权却纷纷走到了苟延残喘的末路,继任者一代不如一代。

由于南唐和吴越国很识相,在第一时间和大宋朝接续友好关系,宋太祖赵匡胤一时找不到征伐南唐和吴越国的理由。在称帝第四年(乾德元年),赵匡胤另辟蹊径,派出老将慕容延钊挂帅,征伐荆湘,拓展地盘十四个州、六十六个县。乾德二年十一月甲戌,赵匡胤派出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率领三万兵马从凤翔陆路出兵,另派江宁军节度使刘光义为副都部署,率领二万人马从归州水路出兵。两路大军齐头并进,展开伐蜀战争。后蜀皇帝孟昶投降,四十五个州、一百九十八个县、五十三万四千三十九户人口归属大宋。

宋开宝二年二月,宋太祖赵匡胤派出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统军展开征伐北汉的战争。但打太原仍然不顺利,和柴荣当年几乎如出一辙,周围州城府县纷纷攻占,就是太原久攻不下,三个月后赵匡胤只好撤军。

伐北汉不成,掉回头,大宋朝继续向南发动统一战争。开宝三年九月,由潘美为统帅,带领十州兵马攻打南汉国。半年后,宋军俘获南汉国皇帝刘鋹,占据南汉国全境六十个州、二百十四个县、十七万二百六十三户人口。

大半个天下尽入于宋,最后,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将目光投向了南唐和吴越国。开宝七年九月,大宋派出曹彬为元帅、潘美为都监,统兵十万从湖北武昌出师,沿江东下征伐江南。一年后,曹彬攻克升州,俘获南唐国王李煜,南唐灭国,大宋朝拓地十九个州、三个藩镇、一百八十个县、六十五万五千六十户人口。

此时的大宋已经是五代以来最大、最强盛的王朝了。大宋虎视天下,大有恢复李唐王朝气象的架势。此时的辽国,也不敢再轻视中原,而是屡屡败仗之后,转变了外交策略,改为与大宋通好的方式。

伐荆南、灭后蜀、平南汉、定江南这些事情看起来势如破竹,风卷残云,摧枯拉朽。但是这些大型战争并不容易,即使雄才大略的赵匡胤也颇费了几番周折,用了十七年的时间才干完这些大事。可就在统一战争完成“先南后北”的平南之后,赵匡胤突然驾崩,终年五十岁。

赵匡胤在位十七年里,全力兴兵,几乎年年发动战争,以统一天下。除此之外,他还办了很多大事,从根本上奠定了大宋几百年的基业和走向。

在历史上最为著名和人们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杯酒释兵权”。在民间其实将此事传得过于神奇了,杯酒释兵权并非真的是通过一次宴会削夺大将兵权。这么大的事件,颠覆了五代十国乃至李唐中后期以来一两百年的定式,彻底扭转了骄兵悍将犯上作乱的局面,釜底抽薪地消除了皇权频繁易主的动因。

赵匡胤在依靠军队实施荡平天下的大战略的同时,也在盘算着如何抑制甚至削夺军队的权势,特别是要剥夺军界中地位隆重的大佬的权势。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而且实施起来带有极大的危险性,弄不好会引火烧身,甚至万劫不复。

为了解除大将兵权,别说一杯酒,就是喝一百杯赵匡胤也乐意。这绝不是一杯小酒轻飘飘所能办到的,而是皇帝和军头大佬们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交锋。大宋朝从此解除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的忧虑,但此后几百年却背上了另一个沉重的包袱。

在征伐荆湘时,赵匡胤极力让他的好朋友、素来以老大哥相称的慕容延钊挂帅出征。慕容延钊当时已经衰老卧病。赵匡胤给他讲了一大堆理想追求和精神,最终用肩舆抬着慕容延钊出征。赵匡胤为何一定勉强要慕容延钊出征呢?难道他无人可用了吗?非也,这是赵匡胤一石二鸟的帝王权谋。

此时慕容延钊的职务是殿前都点检。这是一个危险的职务,“点检做天子”的预言、谣言并不一定会随着赵匡胤的称帝而消失,其后续的影响力还会隐隐存在。借这次出兵之机,赵匡胤给了慕容延钊大元帅的职务,却免去了都点检的职务。慕容延钊比赵匡胤大十几岁,一直和赵匡胤关系很铁。但慕容延钊身体不太好,所以,这次派慕容延钊出征,赵匡胤比较放心。同时也卸去了赵匡胤的一块心病。对赵匡胤来说更有利的是慕容延钊胜仗归来后,因疾病和劳累,不久就死去。从此“都点检”这个职务从宋朝的官职序列中彻底消除。

赵匡胤的另一个好朋友好哥们韩令坤做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时间也不长。跟随赵匡胤征伐扬州,灭掉李重进之后,韩令坤到郓州任天平节度使实职去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这个职位转给了赵匡胤的小兄弟石守信。

自此,曾经位列赵匡胤之上甚至和赵匡胤平起平坐的后周将领,要么被赵匡胤剪除如韩通、李筠、李重进,要么被赵匡胤免除中央军的实职如慕容延钊、韩令坤,还有几个识相的聪明人早早地顺服了赵匡胤,如向训、张永德。

向训是后周帝国的名将,一直地位隆重,手握重兵,权位在赵匡胤之上。但因向训不是柴荣的嫡系部队,在淮南战争之后,柴荣以明升暗降的方式疏远了向训,让他离开了中央到河南做地方官去了。向训久经世故,早就看穿了军阀混战皇帝易主的风波诡异。在赵匡胤做皇帝之后,向训毫不留恋后周帝国和柴荣皇室,很快就向赵匡胤表达了忠心,他向赵匡胤进献了平定李筠的计策。更重要的是向训隐藏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一代名将向训在河南浑浑噩噩,专门搜刮聚敛,向宋太祖赵匡胤表明他只喜欢钱,对军功和权力没兴趣。赵匡胤明知向训聚敛扰民,可为了收拢军权,赵匡胤忍了,他让向训在河南舒舒服服地待了十年。

第二个聪明人是张永德。张永德原本是第一个都点检,况且是周太祖郭威的姑爷,也是皇亲国戚,与李重进的地位同等重要。可是张永德被柴荣认为头脑简单没心眼,担心他被人利用,而免去了其都点检的职务。失势后的张永德并没有抱怨,也没有消极,他早早地投靠了赵匡胤。张永德此人有一个毛病,对天命神授的各种谣言深信不疑,早年他信郭威能做皇帝,后来又信赵匡胤可以做皇帝。张永德不仅对赵匡胤没有抵触心理,而且对这位老部下主动提携和辅助。在赵匡胤做皇帝后,张永德还拿出万贯家财助军,甚至帮助皇帝娶媳妇。赵匡胤十分喜爱这个曾经多次荐举提拔过他的老上级,更喜欢张永德这种主动示好的觉悟。因此张永德在大宋朝舒舒服服地活了几十年,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寿终正寝。

摆平这些后周帝国的原班大佬之后,赵匡胤曾一度觉得很安全了。可是宰相赵普的一席话再次挑起了赵匡胤的疑心病。

宋太祖建隆二年的时候,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这班赵匡胤的小哥们纷纷执掌了中央军的主力部队。赵普几次向赵匡胤劝诫不要让这些人手握如此大的权力。赵匡胤不以为然地说:“赵普你多虑了,这些都是我的好兄弟,他们不会背叛我的。”赵普很聪明,没有直接在赵匡胤和这些重量级人物之间搬弄是非,他巧妙地说:“我也不担心这些人会背叛你,只是我看这些人都不是雄才大略之人,一旦他们手下冒出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把黄袍披在他们身上,他们到时候也将身不由己了。”听完这话,赵匡胤恍然大悟,惊出了一身汗。

有一天,赵匡胤晚宴之后,把石守信等人带出皇城,到了一处僻静的丛林。赵匡胤对这些大将说:“此处无人,咱们坦诚相待。如果你们觉得我不适合做皇帝,你们现在可以动手杀了我。”

石守信等人喝酒正喝得高兴,被赵匡胤这么一个重磅炸弹级的问题砸懵了。大家纷纷说:“现在天下已定,君臣名分已明,谁还会有这个野心?”

赵匡胤步步紧逼问道:“如果有部下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能摆脱得掉吗?”

石守信等人吓得从马背上“咕噜”滚落了下来,磕头如同鸡吃米,齐声喊道:“请陛下给我等指条生路。”

赵匡胤仰天长叹:“人生如白驹过隙,你们出生入死不就是要追求荣华富贵吗?朕会给你们大笔钱财和大量土地田宅,回家抚子弄孙,安享天年该有多好?”

石守信等人彻底明白了,这是皇帝信不过我们,要我们交出军权。趁着皇帝表达了极大的宽容和厚爱,此时不交何时交?今天不交可能要挨刀。皇帝给钱财,此时不要何时要?过期作废更糟糕。这几个中央军大将纷纷交出了军权。

赵匡胤成功收缴了中央军的军权,将军队大权牢牢地掌控在了皇帝手中。

摆平中央军之后,地方军怎么办?

藩镇割据,诸侯林立,拥兵自重,虽然五代以来,历经几个王朝的努力,将藩镇分割得越来越小,藩镇实力已经不像晚唐时期那么强大。可是这些诸侯毕竟还具有强大的能量。

自古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赵匡胤爱喝酒,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解决的。有一天赵匡胤设宴款待一大批藩镇的节度使。赵匡胤顺便表扬了大将王彦超几句。王彦超在后汉和后周时期曾叱咤风云,战功卓著。可是王彦超很会揣测皇帝的心意,他立即在宴席上叩拜说:“臣无德无能,位居大任,实在惭愧。”而其他的节度使却争先恐后瞎嚷嚷,说自己曾经如何攻城拔寨如何冲锋陷阵。赵匡胤摆了摆手轻蔑地说道:“那都是前朝旧事了,对本朝有何贡献!”赵匡胤选树了王彦超这个榜样,借以抑制藩镇的骄纵情绪。后来王彦超主动要求退休回家养老,安度了晚年,活到了七十多岁。

削夺军权是一个高风险的行动,所谓“杯酒释兵权”实际是一系列紧张刺激、惊心动魄的君臣博弈活动。具体如何有谋略有步骤地成功实施了这一计划?我们将日后专题剖析。从此军队的权力收到了朝廷,确切地说收到了皇帝手中,不再设置常任的军队总统领。根据每次打仗的需要,由皇帝临时指派大将统兵。仗打完之后,大将各自归镇,不再典兵,只有待遇没有军权。将军和军队从此分离,分别管理。

打铁还要自身硬。皇帝做得久,不仅要消除外部威胁,更要自身文韬武略足够强大。

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于建隆二年去世。临终之前,杜太后把儿子赵匡胤叫到病床前,问赵匡胤:“儿啊,你是怎么得来的天下?”

赵匡胤哽咽着回答:“是受众将拥戴的结果。”

杜太后摇摇头,说道:“如果周世宗在世,或者他的继任者不是个孩子的话,即使众将拥戴,你做得成皇帝吗?”

赵匡胤说:“不能。”

杜太后循循善诱地说道:“主弱臣强,这是后周帝国甚至五代历朝迅速败亡的主要原因。你可不能重蹈覆辙啊。你还年轻,孩子尚幼,你将来的身后之事不可寄托在小孩子手中。你弟弟赵光义天资英纵,有能力承担起天下大任。将来你要把皇位传给光义。”

赵匡胤深深点头,表示谨遵母命。杜太后不放心,又让人把赵普找来,让赵普把她的遗嘱写下来,封入一个金色的盒子里。为了遏制改朝换代恶性循环的趋势,杜太后深谋远虑,竟然想到了以“兄终弟及”的策略,以取代“嫡嗣相传”的旧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宋朝比朱梁、后唐、后晋、后周幸运多了,开国皇帝有一个能干的弟弟,两人间的年龄梯次结构又是如此的合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可是这个规则的完整含义是什么?还有哪些具体的细节构成?为何要做成秘密建储?赵匡胤难道在弟弟和儿孙之间没有选择的余地吗?“金匮之盟”的实施条件会不会如期发生呢?这与十六年之后的“斧声烛影”又有着哪些诡异的联系呢?这些疑问,我们将在日后再讲。无论如何,赵光义接替赵匡胤继任大宋朝的皇帝,对大宋朝带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有了合格的继承人,消除了外部威胁,那么赵光义是否可以复制赵匡胤的成功呢?即使赵光义足够聪明足够有才干,那么大宋朝皇室的子子孙孙都能明白和贯彻立国的根本理念吗?赵匡胤为此采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办法,留下了铁律遗言,作为大宋朝立国的总纲领,要求子子孙孙牢记勿忘。

赵匡胤不仅黄袍加身模仿了郭威,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叮嘱也模仿了郭威。郭威死后在陵墓前立了一块墓碑,镌刻遗言警示柴荣。赵匡胤的做法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大宋建隆三年,赵匡胤刚刚做皇帝不久,就想到了年身后之事,想到了大宋基业长治久安的问题。宋太祖赵匡胤秘密镌刻了一块高八尺宽四尺的石碑,上面写着三行誓词:第一句话是“要善待柴氏子孙,即使有罪也不要惩罚,如果犯了谋逆造反的大罪,也只能在牢狱中秘密赐予自尽,不要在大街上行刑砍头,也不得株连九族”。第二句话是“不得刑杀士大夫和谏言献策的人”。第三句话是“赵氏子孙如果违背了这些誓言,必遭天谴”。

这块石碑上的誓词的意思一目了然,奠定了大宋朝三百年的治国纲领。赵匡胤命人将这块石碑安放在太庙侧殿的夹壁墙内,命人严加守卫和看管,作为绝密崇高而神圣的密件来保存和传承。太庙就是安放皇族祖宗灵位的地方,相当于老百姓的祠堂。每年皇帝给祖宗祭祀的时候,都要去到夹壁墙中,跪在誓词碑前,认真背诵誓词,并对照誓词做自我检讨。新皇帝登基之日,也要到这里学习牢记这段誓词。赵匡胤的石碑誓词,就如同当今社会总统交接核按钮一般秘密和郑重。

在皇帝参拜这块誓词碑的时候,只允许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跟随皇帝,远远地站着侍候,其他人都要回避,任何人不知道碑文到底是什么。这块誓词碑一直在太庙夹壁墙中矗立了一百多年。靖康之变后,金人入侵汴梁,赵宋太庙遭到毁坏,石碑暴露出来,人们这才见到了石碑上的这三句誓词。

三段誓词中的第一句话,表达的是赵匡胤对后周皇族后裔的包容态度,向天下人展示他宽大的胸襟,这并非是假仁假义,的确对巩固赵宋的统治具有实际意义。这一点上,宋太祖赵匡胤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相似。耶律阿保机夺了痕德可汗家族的皇位,后来他将痕德家族的后裔列为九帐,给予特殊崇高的地位。耶律阿保机的这个决定被《辽史》称颂为大英雄的三大品质之一。可见大英雄都有包容之心之胆之量。誓词中对大宋朝最有意义的是第二句,善待文人。这决定了大宋朝抑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促进了一个时代的繁荣昌盛,但也埋下了四邻虎视鹰瞵国防虚弱的隐患。这个基本国策影响深远,为后人扼腕叹息,或褒或贬,历经千年争论不绝。

宋太祖赵匡胤成功地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强有力地遏制了五代混乱战乱的沦落局势,重建了大一统的社会秩序,缔造了一个复兴崛起的新王朝,中国历史迈入了与盛唐并肩的一个新的盛世帝国,老百姓享受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和平。

一段血腥战乱、民生凋敝、道德沦丧、制度崩毁的历史终于结束,老百姓总算盼到了安定生活的那一天。

任何或善或恶的强人,在过去的五十年里风波沉浮,兴风作浪,现在都已化作尘烟,成为了永久的过往。

这是人性的规律和自然的规律,顺者昌,逆者亡。

故事终了,历史继续。笔者掩卷叹息曰:

多少雄杰归故里,多少王侯成粪土。

多少名利化云烟,多少欢乐藏悲苦。

多少成败在瞬间,多少沉浮由人主。

多少真相随风雨,多少传奇传千古。

是为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