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红卫兵文艺浪潮的兴起 话剧·舞剧·史诗剧

1.话剧《敢把皇帝拉下马》和大型舞剧《井冈山之路》

1967年夏秋季,是北京各大专院校红卫兵组织开始文艺活动的黄金季节。各大学的几派组织都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演大型节目,在学校、机关、工厂及街头演出。如:中央戏剧学院的“长征”战斗队、“红旗”战斗队两派先后排演了三部多幕话剧:《敢把皇帝拉下马》、①《海港风暴》和《五洲风雷》,曾南下杭州、广州演出。

清华大学井冈山在8-9月排练大型歌舞剧《井冈山之路》,于10月1日公演。此剧模仿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全剧历述清华井冈山的战斗历程,具有鲜明的“地派”色彩。全剧演员有200-300人,参加此剧演出的除了清华大学的学生,还有中央民族学院、地质学院、北航学院(地派组织)、清华附中等校的学生。舞美设计及灯光布景达到当时最高水准,如:幻灯投影已能表现毛主席头像放光等。其中有这样一段舞蹈:一个被“血统论”诬为“狗崽子”的学生,不顾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老红卫兵的欺压、凌辱,坚决要佩戴毛主席像章,头一次佩戴在外衣上,被老红卫兵揪下,第二次戴在内衣里,同样被发现夺走,并加以殴打,第三次,他毅然把像章别在自己胸脯的皮肉上,鲜血流淌,震慑了执行“资反路线”的老红卫兵。此剧当时在北京各大学演出。

2.大型歌舞史诗剧《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和大型舞剧《抗大之歌》

1967年5-6月,北京中学红卫兵“四三派”联合排演和公演了大型歌舞史诗剧《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简称《路线》)。

此剧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七人“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公开发表一周年而编创的。其主要内容为:序曲——“五一六通知”;破四旧;红卫兵想念毛主席;无限风光在险峰——斗、批、改;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大串连;我们和中央“文革”心连心;复课闹革命(后加);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等共八九场。

主要策划、编创单位:北京工业学院附中、清华附中(创作主体)和101中(舞美设计、舞台工作主体)等红卫兵组织。主要参与组创人为以上三个中学的十余名中学红卫兵。

参加演出的学校有:清华附中、师范学院附中、人民大学附中,农业大学附中、五中、47中、101中、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化工学校(现为化工学院)、建工学校(现为建筑工程学院)、工业学院(现为理工学院)附中等学校。

主要创作人员。舞蹈:胡莲(女,清华附中)、邵远(女,师范学院附中)、杨军(五中)、楠×(101中)、郭×(农大附中)、张×(女、清华附中)、张××(京工附中)等。

音乐设计:陈××(101中)、余××(101中),王玉田,(作曲家,清华附中音乐教师,本舞剧中:“我要跟毛主席干革命”等曲即为其所谱)。

领唱:王××(女,丰台区某校)。

乐队:马×(101中)、朱××(清华附中)

舞美:龚××(京工附中)。

全剧演出人员约五六百人,规模宏大。舞蹈、合唱、乐队约各占180人左右。仅序幕一场即有舞蹈演员七八十人。后来,此剧组进行缩编,仍有二三百人出演。

乐队有五中的民乐队(当时很有名)和各校组成的西乐队。音乐除王玉田老师和朱×(女,人民大学附中,在此剧中谱有“我们和中央‘文革’心连心”一歌)作曲之外,还搬用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一些革命历史歌曲,如《农友歌》,重新填词使用。指挥为清华附中的一个中学生。

这出剧的创作素材主要是来自京工附中的一个“四三派”女生吴清华的典型事迹。老红卫兵让她上吊,她说“我还要和毛主席干革命呢!”以此为创作契机,构成了整部大歌舞。在排练中,吴清华曾到排练场讲述自己受迫害的经历,自己的反抗斗争,激励大家要拍好这出戏(后来,吴成为中学红代会主要负责人之一)。

在剧组中有不少演员受过迫害。杨艾芸(清华附中)在“文革”前学习成绩很好,是班干部。“文革”初,被打成“修正主义黑苗子”,关押在学校,不许回家。由于不堪凌辱,他跑到铁路上去自杀,迎着火车跑去,并高呼“毛主席万岁!”一个清华大学学生一把将他拉出铁轨,列车掠过撞掉杨艾芸两个手指,脸被刮得稀烂,后用大腿上的皮移植整容。

蔡×在剧中饰老红卫兵打手,他曾因为不赞同血统论“对联”被打得头破血流。

因为大家有类似的遭遇,演员们排练都特别投入。打吴清华一场,蔡×作效果,为了真实,就真用皮带往自己胳膊上抽。胡莲有被推搡在地上的动作,为了像,就在水泥地上真摔。有些同学胳膊腿硬,跳不好,想打退堂鼓,便有人声泪俱下地讲演:“我们不是在轻歌曼舞,是在战斗!”演员们三十多人睡在一间教室的大通铺上,自己找服装,制道具,帮厨做饭。

参加这一剧目演出、组创的杨军介绍了这个大型舞剧的排练过程。杨军在第一次演出中饰“红卫兵想念毛主席”一场中“七人舞”的领舞。全剧由开始策划、开排到正式演出不到一个月。全部人员集中在化工学校,分场同时排练,边导边创,然后组合起来。在排练过程中化工学校“四四派”集合了外校“四四派”几十人,全都是膀大腰圆,来冲击化工学校,双方打了一场架,连消防水龙头都用上了。于是整个剧组便迁到建工学校继续排练。

杨军和胡莲是剧组不多的几名曾学过舞蹈的人。杨军是石景山少年宫舞蹈组组员,中学舞蹈队队长。胡莲也有“童子功”的基础。他们便成了大家的教师。

整个排演日程十分紧张,500人不分日夜地排练。到5月29日,距离公演不到一周时间了,“八一八接见”一场还没排出来,组创人员们集合在食堂前台阶上讨论,最后决定用一道红色追光,由舞台后摇至台前,再从台右侧摇至台左侧。红光象征毛主席,所有红卫兵追随光线欢呼跳跃,高呼:“毛主席万岁!”整整一大段戏,由“红卫兵”自己临场发挥(演员大都受过毛主席检阅),再配上当时广场录音及东方红乐曲,取得感人的理想效果。

在建工学校大食堂进行彩排那一天,整个食堂被“四三派”红卫兵都站满了。序幕一场因为人太多,便在台下演出,独舞则在台上。乐队合唱队占了半个食堂的面积。当胡莲演到将老红卫兵送过来的“上吊绳子”丢到地上,说:“呸!想让我死办不到!我还要跟毛主席干革命!”时,全场一片掌声。幕间的朗诵由钟××(清华附中)和陈×(女,101中)担任,被人称为男声像夏青(中央广播电台播音员),女声像白慧文(《东方红》女报幕员),观众对朗诵报之以热烈掌声。演出气氛非常热烈。

6月2日《路线》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公演,五六百演员化妆后集体由建工学院步行赴北展剧场演出(两地相距1.5华里)。仅有一个舞台总监督,各场由每个单位负责,一边上台,一边下台,几百人调度一丝不乱。剧场气氛热烈,台上台下呼声响成一片,掌声、哭声响成一片。

《路线》一炮走红,先后在首都剧场、劳动人民文化馆、北京军区、首都钢铁公司等处演出达101场以上。(当时演员们都说,演到101中这个数了。)

《路线》也受到了首都文艺界专家的重视和好评。中央芭蕾舞团钟××在座谈时评价说:演出感人,场次编排和舞蹈语汇丰富,有独创性,看后令人吃惊意外。对于剧中主要舞蹈演员胡莲,许多专业人员特别予以赞许。在海政文工团后来编排的大型歌舞剧《大海航行靠舵手》中,其中“毛主席来到我们军舰上”一场,即模仿《路线》毛主席“八一八”接见的“追光”表现方法,表现水兵见毛主席的场景。

《路线》公演后,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关锋、戚本禹曾观看演出,并提出修改意见。有的意见剧组没听,有的听了(如:加了“复课闹革命”一场)。中央文革下令派解放军进驻剧组,从此该剧组成为首都中学红卫兵代表大会直属《路线》宣传队。

《路线》10月份先后赴河南省郑州市、湖北省武汉市和天津市演出。在武汉,剧组(160人)到武汉演出,正遇上“百万雄师”和“工人总部”两派组织武斗,火车在孝感车站停驶了几个小时,才最终进入武汉。在郑州市演出中,两派在剧场中对打起来,一个造反派跳上了舞台,一杆长矛从台下飞掷上来,从演员人缝中飞入将此人扎中,跌入乐池。演员被一派保护离开剧场后,即听到剧场方向响起一片枪声。

1967年7月1日《路线》进入“广播剧场”,由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转播。《我们和中央文革心连心》一曲,被中央广播电台多次转播。《路线》一剧一直演到1967年底才告结束。

在1967年冬至1968年春,《路线》一剧主要组创人员又策划、编创了大型歌舞剧《抗大之歌》。此剧共有六场:序幕——抗日烽烟,过封锁线(由国统区赴延安),边区大生产,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枣园灯光,奔赴抗日前线。

参与创作人员为:龚农(101中)、陈××(101中)何××(清华附中)、彭××(清华附中)、滕××(电影学院)、杨艾芸(清华附中)楠×(101中)等。

在1967年冬天,龚××、陈××、杨军、黄大宜等四五人在龚家开始策划,并一同兴奋地赶到清华附中的音乐老师王玉田家,王玉田表示支持,并答应担任作曲。于是决定,编剧由陈××(101中)执笔,作曲:王玉田。作词:张×(京工附中)、黄大宜(人大附中)。编舞胡莲、杨军等人,领唱为杨艾芸。《抗大之歌》在1968年春天完成案头设计,迅速投入排练,在6月公演。参加演出人数140-150人,后精简成100人。五个月中在海淀区各剧场、各大学、中央各部委礼堂和天津进行演出,演出五六十场,获欢迎和好评。

到了1968年7、8月,中学生开始大批分配。宣传队即将解散之际,来京招收下乡知青的山西省孝义县的县长,偶然机会看到了《抗大之歌》,便邀请宣传队集体到孝义插队。在1968年10月底,宣传队30余人(主要是清华附中、101中、人大附中、京工附中学生)决定到山西孝义集体插队。同年12月18日,这30人唱着《抗大毕业歌》登上列车奔赴山西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