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远征

“如果他们打算今天开战,就像男人一样过来吧!”

——博希蒙德

汇聚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东边的十字军呈现出了一种有趣的情况。中世纪的军队数量很难计算,不过当时可能有3万名步兵、5 000名骑兵以及相当数量的非战斗人员。比起隐士彼得行动迟缓的平民部队,他们显得更有条理,不过在扎营的时候,帐篷依旧是散乱地簇拥在自己的贵族或是小领主周围。只有拜占庭的队伍秩序井然,这是阿历克塞派出的分遣队,由一位名为塔第吉欧斯的将军率领,配有顾问,还随军携带了罗马人多个世纪以来惯用的大型攻城车。

尽管筹备混乱,领导者各有心思,帝国军和十字军的利益也存在冲突,但大家对于接下来要做什么仍有共识。如果想抵达耶路撒冷,就必须扫清道路通过小亚细亚,这意味着首先要攻破尼西亚。

尼西亚作为罗姆苏丹国的首都,坐落于普罗戚提斯(Propontis)附近的小湖旁,这里是军事要冲,守卫森严。从公元4世纪开始,它就是一座重要的城市,长达4英里(约合6千米)的城墙一直受到拜占庭人和之后土耳其人的精心维护。尽管它位于湖边,在没有海军的情况下不可能真正包围,但把它留给敌人也不可取。深入的十字军很容易被切断后路,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1097年夏初,十字军拔营起程,向尼西亚前进。一路上,到处可以看到农民十字军的可怕尸体,惨白的骸骨提醒着他们即将面对的风险和失败的代价。因此,他们决定稳扎稳打,围攻尼西亚。

与其说是十字军蓄意而为,不如说他们红运当头,这个时机实在完美。土耳其苏丹基利杰·阿尔斯兰正忙着向东扩张领土,不愿意半途而废。他当然得知了有人东征的消息,但并未认真对待。隐士彼得之前的杂牌军让他觉得西方人根本算不上威胁,而间谍带来的消息——彼得本人也参与了这次东征,则让他更加确信了这一点。阿尔斯兰把妻子、孩子和财产全部留在了尼西亚,他的自信可见一斑。

围城的前几天,情况似乎十分顺利。尽管没有一位最高领导人,但各亲王与拜占庭友军成立了指挥委员会,在没有严重分歧的情况下达成了战略共识,保持了一致的行动节奏。土耳其方仍然可以从水路获取补给,他们向苏丹疯狂发信,请求他迅速回援。基利杰·阿尔斯兰这时意识到自己判断错误,匆忙挥师来救,但等他抵达的时候,军队士气已经低落到了十分危险的程度。

1097年5月21日,苏丹对敌人的低估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持续大半天的残酷肉搏战中,全副武装的十字军明显占据上风。战至黄昏,基利杰·阿尔斯兰开始向山区败退。他放弃了救援尼西亚,让妻子与孩子听天由命。

十字军高兴地在土耳其人的营地里发现了绳索。这本是阿尔斯兰计划用来捆绑基督徒俘虏的,如今却被用于土耳其人自己身上。他们把土耳其援军士兵的头颅砍下,投进尼西亚城里,试图进一步降低守军的士气。

然而,尼西亚的守军展现出了比苏丹更强的韧性。有一次,十字军通过挖掘地道,成功摧毁了一座塔楼并放起大火,但土耳其人连夜将其修复。第二天早上十字军醒来时,沮丧地发现自己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亲王们逐渐意识到他们需要帮助。尼西亚的食物和淡水储备足够支撑数月,只要他们的水路畅通,就能无限拖延下去。如果拜占庭海军不封锁尼西亚的港口,东征军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前进一步。

收到亲王的求援之后,阿历克塞立刻派出了一支舰队,断绝了尼西亚与外界的联系。收到消息的十字军计划在几天后发动总攻。

土耳其守军在湖中看到帝国正规军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的抵抗已经没有意义了。唯一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城市的彻底毁灭,所以他们与拜占庭展开了秘密谈判。在皇帝保证了城中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并承诺不让一名十字军士兵进城之后,尼西亚守军投降了。当晚,通过湖边的城门,帝国军控制了城市,而守军则从容撤离。

阿历克塞就这样收复了一座重要的城市,而且既保全了城市设施,又没有得罪土耳其邻居。不过无论此举有多么精明——这也是他要亲王们宣誓效忠的确切原因——十字军的领导者们已经体会到了拜占庭人的狡猾。第二天早上正是计划开始总攻的时刻,但十字军醒来却困惑地发现帝国的鹰旗已然在城市上空飘扬。阿历克塞的代表匆忙感谢十字军的援助,慷慨地赏赐了亲王,但普通士兵明显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按照惯例,攻下城池后,士兵可以劫掠3天,这也是他们得胜的主要好处。不能劫掠也就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围攻都是白费力气。

皇帝对待土耳其俘虏的手段又让拜占庭与十字军关系更加紧张。国家官员和富有的市民可以用钱赎身,重获自由,而苏丹的妻子则在君士坦丁堡享受了极高的待遇。阿历克塞安排她住在皇宫,随后又把她和孩子一起还给了阿尔斯兰,没有索要一分钱赎金。对拜占庭来说,这是个明智的做法。在东征结束后,阿历克塞还要与穆斯林邻居相处,不能把关系搞得太僵。然而对十字军来说,他们东征是为了打败耶稣基督的敌人,这种做法只是坐实了希腊人的两面三刀。

尽管有这些不快,但大家还是充满了信心。第一次战役结束了,十字军取得了胜利。收复耶路撒冷仿佛指日可待。布洛瓦的斯蒂芬写给妻子的信中洋溢着乐观之情:“我们5周之内就能抵达耶路撒冷了,除非他们能在安条克挡住我们。”

从尼西亚到耶路撒冷的主路有两条,一条沿着海岸线,另一条则直插烈日炙烤的内陆。阿历克塞建议他们选择靠海的那条,这样海军可以很容易为他们提供补给,但内陆的那条更近。尼西亚陷落一周后,十字军出发了。他们没有采纳皇帝的建议,毕竟这段征程已经够长了,最后的决定是把军队分成两部分。

究竟应当由谁来率领十字军?候选人逐渐缩减至两位:博希蒙德和图卢兹的雷蒙德。博希蒙德与拜占庭的向导关系很好,他担心后勤补给出问题,因此提议分头行动。雷蒙德对博希蒙德贪图荣誉的行为早已不满,此时乐得顺水推舟。

两支队伍装作不经意地错开了一天的行程,想要划清界限。而幸运女神再一次站在了十字军这边。失去了首都的基利杰·阿尔斯兰吸取了教训,这段时间一直在重整军队、签订协约,以便专心应对这次危机。他推测了十字军可能采用的路线,并精心策划了一次埋伏,袭击了博希蒙德。他认为所有的十字军都已经落入了他的陷阱。

博希蒙德的迅速反应阻止了一场彻底的灾难。他让骑士下马,围成一个大圈,保护那些非战斗人员,并派信使前去寻找雷蒙德的队伍。他们只知道雷蒙德大概的方位,不过只花了5个小时就找到了对方。与此同时,土耳其人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尽管他们的数量远超十字军,但重装骑士的防线很难突破。阿尔斯兰的军队大部分都是轻装的弓箭手,移动迅速。除了少数人冒失突进了一次之外,博希蒙德的军队成功抵制了出击的诱惑,从而保持了阵形,避免了自己的毁灭。

雷蒙德军的到来让阿尔斯兰大吃一惊。形势完全逆转,土耳其人成了被包围的一方,被十字军里外夹击。在接下来的混战中,大部分土耳其人都被歼灭,剩下的一些则抛下辎重和财产逃走了。

这次胜利是雷蒙德和博希蒙德共同的功劳,它摧垮了塞尔柱土耳其人的战意。阿尔斯兰认为十字军太强大了,无法阻挡,于是带走了沿途乡间的所有供给,并躲得远远的。在休息几天之后,十字军再次出发,他们计划穿过托罗斯山脉(Taurus Mountains)附近的荒凉地带向东南前进。

接下来4个月里,在荒无人烟的环境中行军的东征者逐渐意识到,盛夏时分穿越炽热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土耳其人带走了几乎所有食物,路上的水源也少得可怜。更糟的是,尽管酷热难当,但十字军不得不身穿盔甲,以免遭到埋伏。在驮畜开始死亡后,随军的羊、猪甚至狗都被暂时征用。许多骑士不得不走路前进,让马去背负物资。一些受伤的士兵也只能留下休养。

唯一保持士气,让十字军坚信自己受到了上帝保佑的事情,就是他们不断的胜利。抵达托罗斯山脉关口时,一批不属于基利杰·阿尔斯兰的土耳其人想要阻止十字军。博希蒙德几乎单枪匹马就搞定了对手,他直接冲向对方的埃米尔,并在决斗中轻松获胜,令土耳其人为之胆寒。他们四散逃窜,之后再没有试图阻挡过东征。

这次决斗最大的获益者是博希蒙德,他在战争中的声望开始超越雷蒙德。与土耳其人交锋的耀眼表现在当晚被添油加醋传遍了整个十字军,而偶然出现的彗星又被许多人解读为博希蒙德崛起的征兆。博希蒙德觉得这是一个趁热打铁的好时机,就派外甥坦克雷德和一些小贵族离开大部队,去解放附近的几座城市。随后,他又把这些城市逐次交还给阿历克塞,以展现他的诚意,并暗示皇帝他还是有资格担任大统领的。

戈弗雷的弟弟鲍德温受此启发,也离开了大部队。表面上,他是去寻求附近的亚美尼亚基督徒的帮助。不过在获取补给的同时,他也利用当地的政治环境,培植了自己的势力。

在大亚美尼亚(Greater Armenia,位于现今的土耳其东部)的首都埃德萨,鲍德温和他的部下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里的统治者是一个名为托罗斯(Toros)的老人,他是周边土耳其人的封臣,却无比期盼自由。由于他没有子嗣,所以愿意收鲍德温为养子,只要鲍德温愿意用西方的骑士为他撑腰。鲍德温迫不及待地同意了。几周后,在一次宫廷政变中,托罗斯被推翻,鲍德温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并将之命名为埃德萨伯国。这是基督徒在中东建立的四大国家之一,它们被统称为十字军国家。

鲍德温的做法引起了整个十字军的注意,尤其是博希蒙德。鲍德温本人并不受欢迎,大部分人都看不起他,认为他背弃了东征的誓言。然而,他做的事情正是诺曼人想要去做的。安条克,博希蒙德的目光已经牢牢锁定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