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口才基础 第七章 把握说话的分寸与尺度

第1节 说话说到位

人与人之间沟通,懂得如何说话、说些什么话、怎么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却有可能因此扭转你的一生。

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却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受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曾参居次。”

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舌灿莲花,享尽了荣华富贵。

说话,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了,还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没有真知灼见,从他嘴里吐出来的话也许能一时吸引他人,却不能一世蒙蔽他人。

第2节 怎样才算有分寸

说话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给人感觉深思熟虑。而说话的分寸取决于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

换句话说,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面则是“失度”,什么叫做“失度”呢?一般说来,对人出言不逊,或当着众人之面揭人短处,或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却都说了。这些都是“失度”的表现。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些在谈话中禁忌的话题,接触这些话题容易导致谈话“失度”,产生不良效果。

随意询问健康状况。向初次见面或者还不相熟的人询问健康问题,会让人觉得你很唐突。当然如果是和十分亲密的人交谈,这种情况不在此列。

谈论有争议性的话题。除非很清楚对方立场,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宗教、政治等易引起双方抬杠或对立僵持的话题。

谈话涉及他人的隐私。涉及别人隐私的话题不要轻易接触,这里包括年龄、东西的价钱、薪酬等,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个人的不幸。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伤害。例如,他离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当然,若是对方主动提起,则要表现出同情并听他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问不休。

讲品位不高的话。一些有色的笑话,在房间内说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尴尬和反感。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要有分寸,认清自己的身份,适当考虑措辞。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是谈话应注意的。

同时还要注意讲话尽量客观,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不断章取义。讲话尽量真诚,要有善意,尽量不说刻薄挖苦别人的话,不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

第3节 怎样说好奉承话

1671年5月,伦敦发生了一起举世震惊的盗窃案。一伙盗贼潜入伦敦市郊马丁塔,想要抢走英国“镇国之宝”——国王皇冠。因消息走漏,盗贼束手就擒。英王查理二世得知此事,非常震惊,决定亲自审问这些胆大包天的狂妄之徒。于是,罪大恶极的首犯布勒特被押到了国王面前。查理二世看着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人,心中暗想:我倒要看看此人究竟有何能耐,居然敢盗国宝。想到这里,他便开口问道:“听说你还有男爵的头衔?”

“是的,陛下。”布勒特老实地回答。“我还听说你这个头衔是诱杀了一个叫艾默思的人而得来的。”

“陛下,我只是想看看他是否配得上您赐给他的那个高位,要是他轻而易举地被我打发掉,陛下就能挑选一个更适合的人来接替他。”查理二世沉思了一会儿,觉得布勒特不仅胆大包天,而且口齿伶俐。于是又厉声问道:“你胆子越来越大,竟然敢来盗我的王冠?”

“我知道我这个举动太狂妄了,但是,陛下,我只是想以此来提醒您关心一下我这个生活无依无靠的老兵。”“哦,什么?你并不是我的部下!”

“陛下,我从来不曾对抗过您。现在天下太平,所有的臣民不都是您的部下?我当然也是您的部下。”“那你说吧,该怎么处理你?”

“从法律的角度说,我们应当被处死。但是,我们五个人每一位至少会有两位亲属为此而落泪。从陛下您的角度看,多十个人赞美总比多十个人落泪好得多。”查理二世没有想到他会如此回答,接着又问:“传说中你是个劫富济贫的英雄,你觉得自己是个勇士还是懦夫?”

“陛下,我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身,到处有人抓我。去年我在家乡搞了一次假出殡,希望大家以为我死了而不再追捕我。这不是一个勇士的行为。因此,尽管在别人面前我是个勇士,但在陛下的权威面前我是个懦夫。”查理二世大悦,最后竞赦免了布勒特。

人总是喜欢别人奉承的。有时,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一个人受到别人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

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奉承话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冷静地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是奉承话,却还是抹不去心中的那份喜悦。因此,说奉承话是与人交际所必备的技巧,奉承话说得得体,会使你更讨人喜欢。

奉承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认真的态度。言辞会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因而有口无心,或是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奉承别人时也不可讲出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话。例如,你看到一位表情呆滞的孩子,却对他的母亲说:“你的小孩看起来很聪明!”对方的感受会如何呢?本来是奉承话,却变成很大的讽刺,收到了相反的效果。若你说:“哦!你的小孩子好像很健康。”效果就会好些。所以,奉承别人要坦诚,这样,你所说的奉承话,会成为真正夸赞别人的话,对方听在耳中,感受自然和听一般的奉承话不同。

第4节 得寸进尺的策略

说服对方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后,再说服他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就有了较大的可能性。心理学家把这种逐步接近目标的说服方法叫做“登门槛”术。正像你想进一间房子,又怕遭到主人的拒绝,就先说服主人让你的脚踏上门槛,然后再说服他让你的脚踏进门槛内,达到了这个目的,再说服他让你进屋就不难了。

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奢侈腐化。某年他下令兴建一座九层高的楼台。群臣劝说,他执意不听,干脆下了一道旨意,劝谏者斩!这样一来便没人敢来劝了。

有一个叫孙息的大臣很会逗灵公喜欢,想劝谏灵公但苦于无法开口。终于有一天,他告诉灵公他能把十二个棋子摞起来,上面还能再摞九个鸡蛋。

灵公听了,觉得这事儿挺新鲜,立即要孙息露一手让他开开眼界。孙息也不推辞,就把十二个棋子摞在一起,接着又小心翼翼地把鸡蛋往棋子上摞,放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孙息自己紧张得满头大汗、战战兢兢,看的人也大气不敢出一口。因为孙息若不能把鸡蛋摞好,就犯了欺君杀头大罪。

这时,灵公也憋不住了,大叫:“危险!”孙息却从容不迫地说:“这算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哩!”灵公的好奇心被勾起来:“还有什么比这更危险?”

孙息便掂掂手中的鸡蛋,慢吞吞地说:“建九层台就比这危险百倍。如此之高台三年难成。三年中要征用全国民工,使男不能耕,女不能织。老百姓没有收成,国家也穷困了。而国家穷困了,外国便会趁机打进来,大王您也就完了。你说这不比往棋子上摞鸡蛋更危险吗?”灵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立即下令停工。

几千年前,孙息利用“杂技”,“得寸进尺”地成功劝阻了晋灵公的一次不义之举。

几千年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种技巧也会具有相当的效力。父母要求爱睡懒觉的孩子起床,先让他每天早起半小时就很容易做到,等他养成习惯后,要求他再提前半小时起床,也就不难做到。而如果一下子让他提早一个小时就比较困难。这实际上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劝说方法。

有时候相反的技巧也会起到作用,就是首先提出一个大的要求,接着再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这与直接提出较小的要求相比,接受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种方法对于那些小商贩来说是常使用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卖主先是漫天要价,再讨价还价,当他降低价格的时候,人们以为他退却了,便接受了这个价格。而实际上他仍然按照自己的原有的价值意图进行了交易,却让双方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第5节 如何把握与上司说话的火候

在社交场上,如何在自己的上司面前说话,是人际关系中一门重要的学问。如果能很好地把握好与上司说话的火候,我们在前程与事业上的一些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上司毕竟不像一般同事。何况一般同事之间也应该注意分寸,说话不能太无所顾忌。与领导相处,就更应该注意,特别是一些让领导不快的话,一定要小心把握。如:“不行吗?没关系!”这话是对领导的不尊重,缺少敬意。退一步来讲,也是说话不讲方式方法,说了不该说的话。

“无所谓,都行!”这句话会让领导认为你感情冷漠,不懂礼节。

“您不清楚!”这句话就是对熟悉的朋友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对领导说这样的话,后果更加严重。

“有劳了!”这句话本来应该是上级对下级表示慰问或犒劳时说的,下级如果对上级这样说,后果似乎不太妙。不小心说错了话如何补救呢?在领导面前说错了话,一旦反应过来,要立即就此打住,马上道歉。不要因害怕而回避,应面对事实,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人格和面子,必要时可以再进行说明,而不必要的辩解只会越描越黑。

不经意地说:“太晚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嫌领导动作太慢,以至于快要误事了。

在领导听来,肯定有“干吗不早点”的责备意味,你看这话能说吗?

“这事不好办!”领导分配工作任务下来,而下级却说“不好办”,这样直接地让领导下不了台,一方面说明自己在推卸责任,另一方面也显得领导没远见,让领导没有面子。

“您真让我感动!”其实,“感动”一词是领导对下级的用法。例如:“你们工作认真负责不怕吃苦,我很感动!”而晚辈对长辈或下级对上级用“感动”一词,就不太恰当了。尊重领导,应该说“佩服”。如:“经理,我们都很佩服您的果断!”这样才算比较恰当。

另外,过度客气有时反而会招致误解。和领导说话应该小心谨慎,顾全大体。但顾虑过多则适得其反,容易遭受误解。所以应该善于妥善处理,以平常心去应付,习惯成自然,对这类情况就可以应付自如了。如果想克服胆小怕事的心态,有时越是谨慎小心,反而越容易出错,而一旦被上司误认为没有魅力,自然就得不到重用。

第6节 怎样处理尴尬

在交际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情,让气氛骤然紧张、难堪,学会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不仅缓和了对方的紧张心理,让事情得以顺利发展,而且还会让彼此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增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不妨学习使用以下的三种技巧。

变换谈话的气氛

在一个严肃的场合,在场者常常会被一两件突发事件搞得哄堂大笑。这严重破坏了严肃场合的庄重气氛,不利于活动的继续推进。面对这类突发事件,我们应当表现出较强的自制能力,尽量不受其影响,然后拿出一如正常状态下的严肃态度来应付此事,使之成为正常环节中的普通一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德高望重的英国将军举办了一次祝捷酒会。

除上层人士之外,将军还特意邀请了一批作战勇敢的士兵。酒会热烈隆重。

没料想一位从乡下入伍的士兵不懂席上的规矩,捧着面前的一碗供洗手用的水喝了,顿时引来达官贵人、夫人小姐的一片讥笑声。那位士兵一下子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此时,将军慢慢地站起来,端着自己面前的那碗洗手水,面向全场贵宾,充满激情地说道:“我提议,为我们这些英勇杀敌、拼死为国的士兵们干了这一碗。”言罢,一饮而尽,全场为之肃然,气氛一下变了过来。

稍顷,人人均仰脖而干。此时,士兵们已是泪流满面。

变换话题的角度

在许多情况下,面对尴尬下不来台是因为思维框定在正常的状态之中。这对事态的发展毫无作用。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对其尴尬的举动做出巧妙、新颖的解释,便可使原本的消极举动具有了另外的内涵和价值,成为符合常理的行动。

有一次全校语文老师来听王老师讲课,校长也光临“指导”。这下可使小王犯难了。他既怕课讲得不好,又担心有的学生回答时成绩不佳,有失面子。

课上,他重点讲解了词的感情色彩问题。在提问了两位同学取得良好效果后,接着提问校长公子:“请你说出一个形容×××的美丽的词或句子。”

或许是课堂气氛紧张,或许是严父在场,也可能兼而有之,这位公子一时为难,只是站着。

空气凝固。王老师和校长都现出了尴尬的脸色。很快,这位老师便恢复正常,随机应变地讲道:“好,请你坐下。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的答案是最完美的。他的意思是一个人的美丽是无法用文字和语言来形容的。”听课者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变换对方的处境

突然间发现别人的失误或错误行为,但当这些失误或错误行为不会导致重大的损失出现时,我们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平静如常的表情和态度装作不解对方举动的实际意图和现实后果,并且给对方找到一个善意的动机,变换对方的处境,让事态的发展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推进,以免把对方逼到窘迫的境地。

一天中午,汪老师路过学校后操场时,发现前两天帮助搬运实验器材的几位同学正拿着一枚实验室特有的凸透镜在阳光下做“聚焦”实验。他想:他们哪来的透镜?难道是在搬运时趁人不备拿了一枚?实验室正丢了一枚。

是上去问个究竟,还是视而不见绕道而去?这时,一位同学发现了他,其余的慌忙站了起来,手拿透镜的同学显得很不自在。汪老师从同学们慌张的神情中判断出这透镜的来历。当时的空气就像凝固了似的。汪老师的脑子飞快地转着,终于想出一个处理办法。他笑着说:“哟,这枚透镜原来被你们找到了!”凝固的空气开始流通起来。接着他用略带感激的语调补充道:“昨天我到实验室准备实验器材,发现少了一枚透镜,以为是搬运过程中丢失了,沿途找了好几遍都未能找到。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这枚透镜。这样吧,你们继续实验,下午还给我也不迟。”同学们轻松地点了点头,空气依旧是那么温暖,那么清新。

第7节 不开过头的玩笑

几个好朋友聚在一起时,大家开开玩笑,相互取乐,说话不受拘束,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乐极生悲,因开玩笑而使朋友不快的事情也常常遇到。因此,有的人竟认为谈话时开玩笑应该避免。这是大可不必的。如果好朋友见面连开玩笑的话也不许说,那么生活也未免太乏味了。所以,生活中我们真正要注意的是开玩笑的方法,即不开过头的玩笑。

那么,开玩笑之前,你先要注意你所面对的对象是否能受得起你的玩笑。一般来讲人可分为三类:第一种,狡黠聪明。第二种,敦厚诚实。第三种,则介乎两者之间。

对第一种人,即狡黠聪明的人开玩笑,他不会使你占便宜的,结果是旗鼓相当,不分高下。第二种,敦厚诚实者,则无还击之计,亦无抵抗之力。这种人喜欢和大家一齐笑,任你如何把他取笑,他脾气绝好,不会动怒。对第一、二种人,你可以看看对方的情形,而知道能否开玩笑。唯有介乎两者之间的那种人,最应认真对待。这种人大概也爱和别人笑在一起,但一经别人取笑时,既无立刻还击的聪明机智,又无接纳别人玩笑的度量。如果是男的则变为恼羞成怒、反目不悦,如果是女的就独自痛哭一顿,说是受人欺侮。所以开玩笑之前,要先认识对方,最为安全。其次,要适可而止。开玩笑,一两句说过便完了,不要老是开一个人的玩笑,也不要连续开好几个人的玩笑,不然你必招来非议。

开玩笑本来是一种调解谈话气氛的良好方式,但使对方太难堪了,亦非开玩笑之道。你笑你的同学考试不及格,你笑你的朋友怕老婆,你笑你的亲戚做生意上了当而蚀本,你笑你的同伴在走路时跌了跤……这些都是需要同情的事,你却拿来取笑,不仅使对方难于下台,且表现出你的冷酷。同样地,不可拿别人生理上的缺陷来做你开玩笑的资料,如斜眼、麻面、跛足、驼背等等。别人的不幸,你应该给予同情才是。如果在谈话的人中,有一位在生理上有缺陷,那么在谈话中,要避免易使人联想到缺陷方面的笑话。

有一天,几个同事在办公室聊天。其中有一位李小姐提起她昨天配了一副眼镜,于是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她戴眼镜好看不好看。大家不愿扫她的兴都说很不错。这时,同事老王因此事想起一个笑话,便立刻说出来:有一个老小姐走进皮鞋店,试穿了好几双鞋子。当鞋店老板蹲下来替她量脚的尺寸时,这位老小姐是个近视眼,看到店老板光秃的头,以为是她自己的膝盖露出来了,连忙用裙子将它盖住。立刻她听到了一声闷叫。“混蛋!”店老板叫道,“保险丝又断了!”

接着是一片哄笑声。谁知事后竞从未见到李小姐戴过眼镜,而且碰到老王再也不和他打一声招呼。其中的原因不说自明。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老王来想,他只联想起一则近视眼的笑话。然而,李小姐则可能这样想:别人笑我戴眼镜不要紧,还影射我是个老小姐。

说笑话要先看看对哪些人说,先想想会不会引起别人的误会。像上例老王严重地伤了一个人的自尊,却是他始料不及的。

第8节 切莫自以为是

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喜欢抬杠,只要和别人一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其实他自己一点主见也没有。当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到你说“否”的时候,他又说“是”了。事事要占上风,处处自以为是。这是一种极坏的习惯。

即使你真的比别人见识多,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和别人说话。这种不良习惯使你自绝于朋友和同事,没有人愿意给你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你提忠告。你或许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不幸染上了这种习惯,朋友、同事们都远你而去了。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当中,你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大概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当中,聪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聪明的人。也许他们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们以为这样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没有必要费心进行高深的研究的。至少我们平常谈话的目的,是消遣多于研究吧。既然不是在研究讨论问题,又何必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固执己见呢。另外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太认真了。

大家在一起谈话,并没有请你说教,只是说说笑笑罢了。你若硬要自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即使确是高超的见解),听者也不见得会乐意接受。因此,你不可以随时显出像要教训别人的神气。

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赞同,但起码可以表示考虑,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应注意,太多的执拗能把有趣的话题变得枯燥乏味。

如果别人真的犯了错误,而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往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一些,隔几天再谈。否则,大家固执己见,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伤害了相互之间的感情。因此,在社交中,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惟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赞赏和喜爱。

大量事实说明,人们谈话时都有一个目的:想知道他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并进一步希望他人对某件事情和自己能有相同的看法。如果他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便会感到极不舒服,甚至立即不高兴起来。这是人很正常的一种情绪反应。当然这也是一种很不利于人际交往的现象。因此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更应该注意的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切莫自以为是。

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一样时,你要立刻表示赞同。不要以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你是随声附和,因而就不吭声了。不吭声,虽然不会被人误解为随声附和,却也容易使人认为你并不同意。

同样,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不一致时,你也要立刻表示你什么地方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不要以为这样做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而不吭声。

第9节 说话中常见的缺陷

如果一个人的脸上长有疤痕,可以从镜中窥见,可以使用化妆品或药品加以治疗弥补。同样。谈吐方面的缺陷也可以改变。只要治疗之前,自己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这些缺陷。如果不清楚自己说话的缺陷,也可以试着拿一面镜子对照自己说话的姿态:是否手势过多,是否翘起嘴角,是否表情难看,是否过于冷漠、紧张、僵硬,是否强抑声调……

以下几点是我们说话中常有的缺陷,我们可以对照检查,并加以改正。

1、说话用鼻音

用鼻音说话是一种常见且影响极坏的缺点,当你使用鼻腔说话时,就会发出鼻音。

如果你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你所发出的声音就是一种鼻音。如果你说话时嘴巴张得不够,声音也会从鼻腔而出。在电影里,鼻音是一种表演技巧。如果演员扮演的是一种喜欢抱怨、脾气不好的角色,他们往往爱用鼻音说话。如果你使用鼻音说话,鼻音对于女人的伤害比对男人更大。你不可能见到一位不断发出鼻音,却显得迷人的女子。如果你期望自己在他人面前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或者令人心荡神移,那么你最好不要使用鼻音,而应使用胸腔发音。正确的方法是,平时说话时,上下齿之间最好保持半寸的距离。

2、声音过尖

一个人受到惊吓或大发脾气时,往往会提高嗓门,发出刺耳的尖叫。一般女性犯此错误居多,要多加注意。因为尖锐的声音比沉重的鼻音更加难听。你可以用镜子检查自己有无这一缺点:脖子是否感到紧张?血管和肌肉是否像绳索一样凸出?下颚附近的肌肉是否看起来明显紧张?如果出现上述情形,你可能会发出刺耳的尖声。这时你就要当机立断,尽快让自己松弛下来,同时压低自己的嗓门。

3、说话忽快忽慢

一般来讲,说话的速度很难掌握,即使是一些职业演说家或政治家,有时也不容易把握好自己说话的速度。说话太快,别人就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而且听得喘不过气来。说话太慢,又会使人失去耐心。据专家研究,比较合适的说话速度为每分钟120~160个字之间。当我们朗读时,其速度要比说话快。而且说话的速度不宜固定,你的思想、情绪和说话的内容会影响你表达的快慢。说话中把握适度的停顿和速度变化,会给你的讲话增添丰富的效果。

为了测量自己说话的速度,你可以按照正常说话的速度念上一段演讲词,然后用秒表测出自己朗读的时间。如果你说话的速度每分钟不到上面那个标准,就可以试着调整说话速度,看是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4、口头禅过多

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这样的口头禅,如“那个”、“你知道不”、“是不是”、“对不对”、“嗯”等。如果一个人在说话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这些词语,一定会损失自己说话的形象。口头禅的种类繁多,即使是一些伟大的政治家在电视访谈中也会出现这种毛病。

当然谈话中“啊”、“呃”等声音过多,也是一种口头禅的表现。著名演说家奥利佛·霍姆斯说:“切勿在谈话中散布那些可怕的‘呃’音。”如果你有录音机,不妨将自己打电话时的声音录下来,听听自己是否有这一毛病。一旦弄清了自己的毛病,那么以后在与人讲话的过程中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这一点。

5、讲粗话

讲粗话是说话的恶习。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随便什么事情,只要成了习惯,就会自然地发生。讲粗话也是如此。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讲粗话的习惯,往往是出口不雅,自己还意识不到。讲粗话是一种坏习惯,是极不文明的表现,但要克服这种习惯也并不是一件易事。比较有效的办法是,找出自己出现频率最高的粗话,集中力量首先改掉它。首先是改变讲话频率,每句话末停顿一下;其次讲话前提醒自己,改变原有的条件反射。出现频率最高的粗话改掉了,其他粗话的克服也就不难了。

请别人督促也很重要。当然,这里的“别人”最好是了解自己的人,这样督促起来可以直截了当。由于有时自己讲了粗话还不知道,请别人督促就能起到提醒、检查的作用。督促还有另一层心理意义,那就是造成一种不利于原有条件反射自然发生的外界环境,以促进旧习惯的终止。

6、结巴

“结巴”是口吃的通称。

“结巴”对于极个别的人来说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缺陷,是一种病态反应。他们也被称为口吃患者。口吃就是说话时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的现象,要想治愈说话“结巴”的毛病,除药物治疗外,更重要的是去除心理障碍。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代就是口吃患者。为了克服这个缺陷,他常常朗诵课文,为了发音准确,就对着镜子纠正嘴形,后来他成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有口吃的人不妨试一试这个方法,坚持朗读文章,只要坚持不懈并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

7、毛手毛脚

毛手毛脚,意即说话时动作过于频繁。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在说话时不断出现以下动作:坐立不安、蹙眉、扬眉、歪嘴、拉耳朵、摸下巴、搔头皮、转动铅笔、拉领带、弄指头、摇腿等。这都是一些影响你说话效果的不良因素。当你说话时,动作过于频繁,听者就会被你的这些动作所吸引,根本不可能认真听你讲话。

第10节 如何把握说话的节奏

说话不仅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内在形象,更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那些讲话磕磕绊绊没有任何节奏感的人,很少能够打动我们。这样的人,几乎说不出什么值得我们去注意的东西。只有懂得说话的节奏、思路清晰的人,才会有活跃的思维。

掌握好节奏的最高境界是说话自然流利。

当然,恰当的停顿不属于不流利,因为我们经常利用停顿展开新的思路,或者从一个要点过渡到另一个要点,或者重复某个词以期给听众留下更深一层的印象。

磕绊的次数是可以数出来的。这也是熬过听那些令人生厌的讲话的有趣方法。

在你自己的讲话中,请别人统计一下,你发生磕绊的次数,具有很大的实际价值。

很少有人能够在即兴讲话中不出现磕绊情况。有研究发现最多能达到每分钟三十处,有许多的教授也有二十处之多。

那么,如何提高说话的流利水平呢?

首先,应熟悉讲话的主题。当我们的思考不发生任何迟疑的情况时,要说的话也自动地到了嘴边。充分的准备可以增加流利程度,因为这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从而更能坚信自己要讲的东西。另外,熟悉主题会使讲话者有更大激情。这种激情会使讲话者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其演说的境界之中。这样,流利也就不成其问题了。

其次,发音要准确。发音含糊不清是说话犹豫的一种表现。如果讲话者连续几个地方都有迟疑不决的现象,就会使人感到他其实并不知自己在讲什么,而是在头脑中力图发现哪儿出了毛病,结果说话更加不流利。因此,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流利方面做出一些努力,会收到很好的成效;反之,如果我们认为到时候自然会流利起来,那结果将只有失望。

再次,要充满热情。我们注意到,人们激动时,声音变高,语速变快。此时,语言似乎更加流利。所以,在演讲时,要用你的热情感染他人,要大声讲话。如果你的情绪已经紊乱,如果你站在听众前面怕得发抖,你就特别要大声地讲话。

最后,迅速地讲话也能提高流利程度。当你迅速讲话时,你的心理便能更快地发挥功能。就像阅读一样,如果你能集中力量快速阅读,那么,在你只用于读一本书的时间内,你就能读两本书,并且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掌握好说话的节奏,使说话就像琴弦一样有张力,像流水一样缓缓东流。对此,我们应去积极地学习。

第11节 抑扬顿挫的妙用

我们在日常说话中,如果重视并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即使是抽象枯燥的内容也能讲得娓娓动听,牢牢吸引住听众;如果不善于运用语调变化,古板平淡得很,即使是生动有趣的内容,也会讲得单调平淡,使听众昏昏欲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驾驭语调的技能技巧,以便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说话的效果。

停顿与连接

说话中的停顿与连接是为表达语句的意义和层次、思想和情感服务的,并不完全受标点符号的制约。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有时需要停顿;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有时则要连接。这一点应该牢记,但也不能死搬硬套。

停顿与连接在说话中起着重要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主要意义在于以下六点:

(1)保证语意清晰明确,不使听者产生误会;

(2)强调重点,加深印象;

(3)并列分合,使内容完整;

(4)造成转折呼应;

(5)体现思考判断,给听众的领悟提供依据和时间;

(6)造成意境,令人回味想像。

重音

重音可分为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语法重音是显示语句语法结构的,位置比较固定,有一定的规律。强调重音可分为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强调某种特殊的感情。如:表露喜、怒、好、恶等所使用的重音。逻辑重音是能突出语句目的、体现逻辑关系、点染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句,其具体表现较为复杂,应根据内容予以区分并把握。

重音需在非重音的环境中存在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突出,二者必须有机地衔接和过渡,做到和谐统一。

在表达时,重音一般是重读,但也可根据不同的言语环境选择相应的语音变化来突出重音。如:压抑气息、用轻声或低声表达,用短促有力的声音表达,用拖长的声音表达等,都可以显示重音并实现言语目的。

在言语交锋中,有时可以利用重音技巧摆脱对方所设计的圈套,取得有利地位,同时也陷对方于尴尬境地。例如:一天,林肯低着头在擦自己的靴子,有位外国外交官看见,便嘲讽道:“喂,总统先生,你经常擦自己的靴子吗?”“是啊,”林肯答道,“你是擦谁的靴子呢?”

林肯一句话就转移了对方说话的重音,使自己脱离被嘲弄的境地,而陷对方于尴尬之中。

快慢

快慢指的是说话的速度变化。在这里,快和慢是相对来讲的。

说话速度的快慢,与交际目的、表达内容、环境气氛、心境情绪有关。一般说来,说明叙述时,语速稍快;抒情议论时,语速稍慢。紧张热烈时,语速稍快;在幽静庄重或沉闷凄凉的气氛中,语速稍慢。心情激动时,语速较快;心情平静或忧伤时,语速较慢。

说话速度的快慢还与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有关。一般来说,年轻人说话语速较快,老年人则相对慢些;地位较低或身份一般的人说话要快些,职位较高或身份显赫的人则相对慢些;活泼开朗、机智勇敢或鲁莽急躁、狡猾奸诈的人说话要快些,憨厚老成、沉着镇静或愚钝迟缓的人说话就慢些。

语速变化是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手段。速度快,会使人感到急促、紧张;速度慢,会使人感到安闲、平静。恰当地运用语速的变化并结合其他言语技巧,可以渲染场景,烘托气氛,增强言语的节奏和气势,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升降

人在说话时,声带拉紧声音就升高;声带放松,声音就降低。语调的这种高低抑扬变化,就是升降。人在说话中,同一语句的高低升降变化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也就不同。试体会一下“我怕你”这句话因高低升降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感情与内容。

语调的升降变化贯穿于整个语句,但在句末表现得最明显。它可分为高升、降抑、平直和曲折四种类型。

高升调句子语势逐渐由低到高。一般表示惊讶、疑问、反诘、呼唤、号召等。

例如: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表反诘)

我们一定要把经济搞上去!(表号召)

降抑调句子语势先高后低,逐渐下降,句末低而短。一般表示肯定、恳求、感叹、自信、允许、祝愿等。例如: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成功。(表示肯定自信)

你瞧,多美的彩虹啊!(表赞叹)

平直调整个句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一般用来叙述、说明、解释,表示庄重、严肃、冷淡、迟疑、悼念等。例如:

他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表叙述)

一根火柴可以毁掉整个森林。(表严肃)

曲折调全句语势曲折变化,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句末尾音特别加重、拖长并造成曲折。一般用来表示夸张、讽刺、幽默、嘲弄等。例如:

他是很好,好得连说谎都有人谅解。(表嘲弄)

你是一个善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善人。(表讽刺)

第12节 话语中肯,言之有物

至诚足以感人。如果一个人所说的话语中肯,怎么会不受听众的欢迎呢?

1915年,科罗拉多州一个煤矿区的矿工为了要求改善待遇,进行了罢工。因为公司方面处置不善,这次罢工又演变成了流血的惨剧。劳资双方都各自走了极端。这次罢工,持续了两年之久,成为美国工业史上一次有名的大罢工。那时管理矿务的人,就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儿子。这位小洛克菲勒,最初使用高压手段,请出军队来镇压,闹成了流血惨剧,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罢工的时间更延长下去,使他的财产,受到了更大的损失。后来,他改变方法,用了柔和的手段,把罢工的事情暂时置之不谈,特地去和工人为友,到各个工人的家中去慰问,使两方面的情感慢慢地转好起来。以后,他叫工人们组织代表团,以便和资方洽商和解。他看出了工人们已经对他稍稍释去了敌意,于是,便对罢工运动的代表们做了一次十分中肯的演说。这一次演说,把两年来的罢工风潮竞完全解决了。

他在那次演讲中说:“在我有生之年,今天恐怕要算是一个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十分荣幸,因为我能够和诸位认识。如果我们今天的聚会是在两个星期之前,那么,我站在这里就会是一个陌生人了;因为我对于诸位的面孔的认识还只是极少数。我有机会到南煤区的各个帐篷里去看了一遍,和诸位代表都做了一次私人的个别谈话。我看过了诸位的家庭,会见了诸位的妻儿老幼,大家对我都十分的客气,完全把我看做自己人一般。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见,我们已经不是陌生人而是朋友了。现在,我们不妨本着相互的友谊,共同来讨论一下我们大家的利益。这是使人感到十分高兴的。参加这个会,是厂方的职员和工人的代表。现在蒙诸位的厚爱,我才能在这里和诸位相见并努力化除一切矛盾,彼此成为好友。这种伟大的友谊,我是终身不会忘掉的。我们大家的事业和前途,从此更是展开了无限的光明。在我个人,今天虽然是代表着公司方面的董事会,可是,我和诸位并不站在对立的地位。我觉得我们大家都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友谊的。我们彼此有关的生活问题,现在我很愿意提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让我们一起从长计议,获得一个双方都能兼顾到的圆满的解决办法,因为,这是对大家有利的事……”

小洛克菲勒的讲话,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但话语中肯,引起了矿工广泛的共鸣,一下使自己脱离了困境。

说话除了话语中肯之外,还要言之有物,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周易·家人》云:“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听人做讲座,领导做报告,还是和周围的人聊天,常会碰到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的时候,上面讲得热闹,下面听众却觉得困顿乏味,嫌内容假大空,虚无缥缈,不知所云。

为什么会出现言之无物的情况呢?究其根本,问题在于谈话者、演讲者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讲内容。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说话,怎么能期待给听众一个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的演讲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困难,简单地说就是要很充分地精心准备自己的演讲内容,在演讲、讲话之前比较透彻地理解问题。

有一天,林肯律师事务所来了一位行走蹒跚的年老寡妇。她是一位阵亡士兵的妻室。她向林肯泣诉,说她应该领取的四百元的抚恤金,被一位发放抚恤金的官吏,强索去二百元的手续费。这件事,林肯听了勃然大怒,立刻为她向法庭对那位官吏提起诉讼。

开庭的时候,林肯用愤怒的目光看着被告,他所说的话,差不多每个字都是十分的中肯且言之有物。那种严正的态度、热烈的情感,几乎使他跳起来剥掉那位被告的皮:“时间一直向前迈进,1776年的英雄,已经成为过去了,他们是被安置在另一个世界中了。但是,那位英雄,已经长眠地下,他的年老衰颓而且又跛的遗孀,此刻来到我们的前面,请求替她申冤。在过去,她也是体态轻盈、声音曼妙的美丽的少女,现在她贫无所依了,没有办法,只好来向享受革命先烈所争取到的自由的我们,请求给予同情的帮助和人道的保护。我现在所要问的是,我们是不是应该援助她!”

林肯这样的一段中肯的话说完了,有人感慨得流下眼泪。大家一致认为那老妇人的抚恤金是分文不能少给的。法庭最后分文不少地追回了士兵遗孀的抚恤金,严肃审判了那个官吏。

第13节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常言道:“言为心声。”说话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说话者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操,但讲究语言的艺术也同样十分重要。同样一种思想,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良好的谈吐可以助人成功,蹩脚的谈吐则令人障阻重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总是多种多样,有口若悬河的,有期期艾艾、不知所云的,有谈吐隽永的,有语言干瘪、意兴阑珊的,有唇枪舌剑的……人们的口才能力有大小之分,说话的效果也是天差地远。因此,要想在说话上成为高手,达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境界,就必须要把握其中的奥秘。

一个人的话能否被别人所接受,取决于他的可信度,而要提高可信度,不仅在形象上要做到衣饰恰当、举止大方、谈吐自然得体、眼神专注、表情沉稳等,还要会观察对方。

不同的人接受他人意见的方式和敏感度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不屑听肤浅、通俗的话,对他们应多用抽象的推理;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听不懂高深的理论,对他们应多举明显的事例;对于刚愎自用的人,不宜循循善诱,可以激他;对于喜欢夸大的人,不必表里如一,不妨诱导;对于生性沉默的人,要多挑动他发火;对于脾气急躁的人,用语要简明快捷;对于思想顽固的人,要看准他的兴趣点,进行转化;对于情绪不正常的人,要让他恢复正常后再谈。如此等等,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收到最好的说话效果。

古语说:“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所以说话前,你有必要对下列问题仔细地考虑:你要对谁讲,将要讲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怎么讲法,有什么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怎样处理等。

第14节 说话要朴素简洁

人们常问,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情呢?——这里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所用的方法既非奇异,更非幻术,说穿了就是平凡、朴素、简洁。

历来的美国人,从来没有比林肯讲话用的字句更简洁和更优美的了!他所写的散文,有人曾这样说过:“竟像音乐一般的悦耳!”随便举一个例子吧:他在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中,就说了这么一句话:“With malice towards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勿以怨恨对待任何人,应以慈爱加给所有的人!)”

谁都知道林肯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木匠。他的母亲,也没有特异的才学。那么,林肯怎么会有运用语言的特殊天分呢?林肯所受的教育是“不完全的”,一生也不过进了不满一年的学校。被选为国会议员后,他自己也曾对群众承认过。那么谁是林肯的老师呢?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肯塔基州森林地带有位巡游的村儒学究,曾无意地帮助林肯取得了很大的长进——要不是林肯青年时代的环境太恶劣,也许林肯的成就要更大一些。

在林肯当总统前,有人问他有多少财产。当时在场的人期待的答案多数是多少万美元、多少亩田地。然而林肯却扳着手指这样回答:“我有一位妻子、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也租了一个办公室,室内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又高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靠的财产就是——你们!”

林肯当律师的时候,一次他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原告的律师把一个简单的论据翻来覆去地讲了两个多小时,好容易才轮到林肯上台做辩护。

林肯走上讲台,却一言不发。他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了口水,接着又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如此动作一连重复了五六次,法庭上的人会心地笑开了,笑得前仰后合。

南北战争爆发时,各报向林肯提出了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建议。林肯耐着性子听完了一位纽约记者提出的冗长作战方案之后,说:“听了你的建议,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小故事。几年前,有人在堪萨斯骑马旅行,因为人烟稀少,无路可行,他迷失了方向。更糟糕的是随着夜幕降临,下起了可怕的雷暴雨。隆隆雷声,震撼大地;道道闪电,瞬息之间照亮地面。这个失魂落魄的人,最后下了马,借着时有时无的闪电亮光,开始步履艰难地牵马行走。突然,一声惊人的霹雳骇得他双膝跪地。他呼喊道:‘上帝,既然你什么都能做到,就多赐给我们一点亮光,少来点刺耳的声音吧!’”林肯自己平凡朴素,也讨厌他人说话故作高深,晦涩难懂。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讲话简练有力,能使人兴味不减。冗词赘语,唠叨啰嗦唆,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不少演讲大师惜语如金,言简意赅,留下珍贵的篇章,成为“善辩者寡言”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