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幕府末期维新之初科幻小说的开端 第一节 儒者的圣战

——《西征快心篇》

关于科幻小说的定义有多种,而对于本书中所涉及的作品,笔者的定义是:经过科学空想的加工而改编的描写现实的作品。如果所说的“科学”不仅仅指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语言实验等)的话,那么将覆盖几乎所有被认为具有科幻倾向的作品吧。事实上,科幻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科学的影响。

如果说佩里舰队来航意味着日本近世终结的话,那么出现一些受这一社会事件刺激的文艺作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儒学者严垣坦月在安政12(1857)年完成的《西征快心篇》正是应对这一时代的危机意识的产物,从作品的系列特征来说可以将其称为日本最初的科幻小说。

故事开头在以日本为原型的虚构的远东岛国——黄华国展开。黄华国的副将军涫侯弘道召集有志武士对抗企图侵略亚洲的英国。顺便说一句,滬侯弘道的原型是水户藩第九代藩主(在安政期是先主)德川齐昭。把“滬”这个字拆开来看的话就是“水、户、邑”,也就是水户藩,而齐昭建设的弘道馆作为当时日本国内最大规模的藩校也广为人知。德川齐昭很早就开始提倡海防的必要性,在黑船来航以前就积极铸造大炮,并向幕府进言,提议学习西洋建筑并在虾夷建城筑塞。天保15(1844)年,齐昭由于过激的藩政改革而遭问责,被迫辞官隐居。但在黑船来航之后,又被幕府任命就任海防参与一职。齐昭是一个有先见之明而同时又是一个性格孤高的人,他向迫于开国压力而一筹莫展的幕府进言,提出如果与外国进行贸易的话,不是接受外来船只的来航,而应该由日本组成船队出海贸易,并表示自己可率领百万日本人远航美国。这一近乎于空想的提案,曾令幕府方面大伤脑筋。不过在民间,齐昭的这些原教旨主义的主张不仅获得了攘夷志士的支持,而且在愤慨于幕府之懦弱的百姓中也人气颇高。

虽说在现实的日本,齐昭的提案被幕府不屑一顾,但是在《西征快心篇》中,有很多武士响应了弘道的号召。说是幕府八千名武士分乘“军船十艘、火轮船四艘”,踏上西征之路。所谓火轮船即是外轮型蒸汽船,而涫侯的西征舰队则是自远东向西方的“逆向的黑船”。

西征舰队首先援救了鸦片战争之后苦于领土割让要求的清国,接着又帮助了沉沦于殖民统治的印度,进而攻人英国本土,抓获了英国女王为人质,最终控制了英国。此后又将英国分为四部分(此处是否参考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历史?),并从欧洲诸国的王室中选出有英王室血缘的后裔,分别立王,令其订立誓言不再侵略,然后返回本土。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情节 ,对于读惯了现代高水平的作品的读者来说,也许会觉得像是幼稚的模式化的仿真小说。

自近代以来到现在为止,产生了很多虚构战争作品以及仿真小说。其中有的小说改编历史。如描写织田信长并未在本能寺之战中死去,而是统一了日本后开始侵略世界;也有描写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获得胜利等等。这并不是日本特有的现象,在韩国也有描述古代韩国统治日本列岛之类的虚构历史小说;而在欧美同样有不胜枚举的类似作品。在物语式的想象中,波兰总是击退了沙俄的进攻保持了独立;爱尔兰的勇士们也总是战胜英国军队。在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美化本国历史的虚构性历史小说。

不过,《西征快心篇》中有着现代仿真小说所不具备的特质。《西征快心篇》的滬侯弘道在恢复了世界秩序之后,并未扩张领土,而是回到了本土。这是与拼命的镰仓武士和战国武将所不同的,他进行的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凭借武力的义战。而即使是高举“义”旗的上杉谦信事实上也进行过领土扩张,因此,这是对一种超越“武士的义战”的“儒者的圣战”思想的描绘。即高举“大义”旗帜的领袖在获得胜利之后不能贪图利益,这是由近三百年(德川时代的和平)时间所培养的江户儒学的“成果”,是一种乌托邦的思想。在明治之后,日本出现了很多虚构战争纪实和改编历史为主题的科幻小说,但是这些小说中根本找不到描写这种完全没有野心的“圣战”的作品。这部作品所吸引我的不是作品描写的黄华国(日本)的胜利,而是描写了一场完全没有侵略欲望的无回报的“圣战”。

也许有人会对将这部作品作为日本科幻小说的起源感到犹豫。我想这种犹豫是由《西征快心篇》的形式所产生的吧,因为这部作品是由1500字左右的汉文写成的。也许有人会感到汉文体作品与科幻小说的感觉格格不入,这也无可厚非。

在近代以前,汉文学才被认为是正规的文学。今天我们提及江户文学的代表时会想起井原西鹤、近松门左卫门,或是建部绫足、龙泽马琴的读本,但事实上,在当时,这些作者及作品根本就不被公认为是“文学”的范畴。

这种文学观一直持续到明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