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

[未标明日期的一则。]

作为德行(与力量相联系)的样板的感觉缺失

54年8月17日

今晚(凌晨2:30,从教室回到家,饥肠辘辘,两眼通红,昏昏欲睡),我弄了一碗凤梨吃,这时候,P拼命劝我往里面加点农家鲜干酪;他从冰箱端出半盒子+开始一股脑地全挖到我的盘子里。我说(+认为我说的是真心话):“别,我只要一部分,”从他手里拿过勺子+让我大为诧异的是,我自己动手把干酪全都挖到了我的盘子里。

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戴维会拼命拒绝某种东西+同时又接受它。对孩子来讲,生活完全是自我中心的,根本就不会想到去保持前后一致;想到保持一致就已经是对欲望的一种限制了。


影响的问题(在最高的知识层面是交流)似乎表明,一个人的想法要比任何伟大的思想家愿意承认的更易从内部疏离(分开)。对任何思想进行影响研究,很自然地纠正了他自己的系统化起来的种种假定,以及他自己对信念的种种无关紧要的东西的坚持。

需要一套词汇用以讨论各种影响。现在只有正统的、信徒、异端分子(在宗教方式上)这种理念来讨论比如弗洛伊德学说或马克思主义这样伟大的思想运动;需要有词语来明确说明受到的更为宽泛的影响。

也许要包括对概念本身进行分级。那些第一重要的[SS在页边空白处写了:“但如何定义‘重要’呢?”]、第二、第三,等等。然后,对教条主义的离心作用+“部分结合”的同心力周围的影响圈进行分级。

这样,你就可以是个弗洛伊德学说的信奉者,却不必相信原罪,或者拉马克学说、肮脏的理性,等等,办法是通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它本身进行分析这一残暴行为——比如,把维布伦提出的(浪费的、无价值的、心血来潮的、随和的)原始人的正面形象解释成更喜欢他母亲(具有同样的品质),而不是他害怕的、他总是害怕与之竞争的粗暴的父亲,或者通过他的这一偏爱来解释其观点。

这里的弗洛伊德学说是家庭心理分析;比弗洛伊德更普遍的[SS在页边空白处写道:“别把所有这一切都算在弗洛伊德头上”]是一种想当然,即理智上的判断只会确认(实施)主观上的(非理性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