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活在地中海 来到地中海

那是30年前的事了,我参加了一次日本学者济济一堂的地中海学会会议。学者们发表完研究报告后,有人来征求我这个局外人的意见。于是我说:

“听了大家的研究成果后,我觉得那是从宇宙卫星上看到的地中海世界。”

用今天的话说,那是从谷歌地图上看到的地中海。我接着说:

“地中海阳光灿烂,微风轻拂,最重要的是有人居住,而且葡萄酒、果实、菜肴都很丰富。”

而我写过的和今后想写的地中海同谷歌地图上看到的地中海不一样。

我觉得,尽管大型客船停靠的地方有限,票价不得不稍微抬高一点,但只有乘坐豪华游轮的旅行,才能沐浴阳光,吹着凉爽的西风,哪怕时间很短,也能品尝到地中海的物产——葡萄酒和美食。

而且,濒临地中海的国家,尤其是海港城市的正门,都面向大海而开。不从大海的方向靠上去,就等于进不了正门。

威尼斯、亚得里亚海东岸的杜布罗尼克、过去叫君士坦丁堡的伊斯坦布尔、埃及的亚历山大、突尼斯的突尼斯城无不如此。不仅仅是这些拥有古老历史的海港城市,就连普通海港小镇的正门也一定是面朝大海而开。大门对住在房子里的人而言便是“脸面”。第一次见面的人应该从正面接近对方,这难道不是礼貌吗?

乘飞机抵达后从机场去市中心,乘火车到站下车,这在拥有很多向海而开的城市的地中海,算是从后门进城。我完全明白这个不可动摇的事实,因为我乘游艇几乎游遍了整个地中海。

话虽如此,我却没有乘坐豪华游轮的经验。地中海对我来说是书写的对象,也就是工作内容,乘坐大型游轮旅行对我并没有什么用处,其原因有下面两条。

第一,停靠港少,也不沿海岸航行,不能从船上观察沿岸情况。

第二,不论是海上还是陆上,旅行对我而言都是为了观察和思索。我并不关心旅行中的社交和娱乐节目。所以,如果有哪艘船告诉我,我可以一个人待着,也不强求我出来吃晚饭,我也许会上船。

再说说我的地中海旅游经历。在我年轻的时候,日本也很贫穷,那时1美元可以兑换360日元。所以,陆地旅游完全不做考虑,海上旅游也是一样。

地中海的小港口城镇也必定会有游艇码头。我会先去那里的俱乐部。停泊在那里的游艇会招聘乘务员,感觉上你可以免费坐船,但你得干活儿。我只要去应聘即可。就这样,我二十来岁的时候就走遍了各地的游艇码头,完成了地中海巡游。

这样做带来的另外的好处是游艇开得有些长进。遍游地中海周边和略懂游艇驾驶这两件事,对我多年以后写作《海都物语》不知道起到了多大的帮助呢。

后来,日本的经济兴盛起来,我的荷包里也有了点富余,我便开始租游艇,进行工作意义上的实地勘察了。

在黎凡特海战发生时间相同的某一天,我驾驶10多米长的游艇飘浮在400年前古战场的海面上,想象着400艘50米级的加莱船激烈冲撞的场面。看见我的人一定会问我:“你的精神还正常吗?”我的精神倒还正常,但肯定会沦为大家的笑柄。

年复一年,时至今日我已经没有体力自己驾驶游艇了。于是我想租一艘从船长到船员都配备整齐的游艇,再遍游一次自己一路写来的大海。但在我得知租金昂贵时便作罢了。不过,我还常常会去海边,眺望地中海。我已经立下了遗嘱,如果我死去,就把我烧成灰,撒在这地中海的某个角落。

靠互联网绝对不会懂得地中海。懂得它需要沐浴着阳光,吹着微风,把空气深深吸进胸膛里才行。

体验过这些之后,才会懂得地中海,懂得把黄昏时分的地中海视为葡萄酒色大海的那些古代地中海人。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