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汉字的发明和我国早期图书的产生 一、汉字的发明及演变

文字的发明和书籍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文字起源于图画。我国古代人和古埃及人很早就用图画作为交流思想、传授知识和经验的工具。当他们要出去打猎时,就画一头野牛和一个手持弓箭的人,表示打猎的意思。所以有人把这种图画叫做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起初是画得很逼真的,直到人们习惯以后,便只用简单的线条组成一个大概的轮廓,就知道它代表的意思。随后,图画便逐渐脱离具体事物的描画而变得抽象,经过一定的约定俗成,成为代表一定概念的符号,这就是象形文字。

我国文字源远流长。所谓远古时代伏羲和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反映出我国文字的产生历史悠久。

根据考古发现,与汉字起源有关的资料,一是原始社会晚期的仰韶、良渚、马家窑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刻划记号;一是原始社会晚期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象形符号。古文字学家以为大汶口出土陶器的刻划图像该是我国汉字之祖。而大汶口遗址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2500年之间。

我国现存的汉字以殷墟发掘出来的甲骨文字为最早,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汉字,达四千多单字。这种文字的出现距今约三千五百多年。

从甲骨文出现到现在,我国文字有过几次较大的发展变化。在新字创造方面,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指出了我国文字发展的六条规律,即“六书”。“六书”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象形、指事、会意都是由字形方面来体会的意义——字所代表的概念的。形声、转注和假借,就逐渐以音来表意了。由于汉字的基本规律是以形为主,以形知义,所以始终停留在表意文字的阶段上,不能发展成为拼音文字。

在汉字的形体方面也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史书记载周宣王时(公元前9世纪)曾进行过一次整理,产生了“籀书”,也叫做“大篆”或“古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又进行一次整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就是“篆书”,也称“小篆”或“秦篆”。同时,出现了主要用来书写官府公文的、笔画简省、书写方便的“隶书”,使汉字成为通行字体。东汉的刘德升创造了“行书”;三国时钟繇又创造了“楷书”。这种“楷书”字体一直沿用到现在,成为标准的手写体。印刷术发明以后,又逐渐形成了印刷体,又称“宋体字”。到1955年我国政府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是我国文字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对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于文字是图书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文字就没有图书。文字发明以后,图书的产生也就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