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汉字的发明和我国早期图书的产生 二、甲骨文的意义

甲骨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它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刻辞。


甲骨文

甲骨文一般是指出土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殷代都城——殷墟的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称殷墟甲骨文字。

住在小屯村的居民在耕地时很早就发现了这种刻有文字的甲骨,以为是“龙骨”,便把它卖到药店作中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先被曾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发现,知道是古代文物,便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其后,经当时的学者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的研究,确定这是殷代的一种文书,记录着殷王朝的许多事迹,是研究殷商历史的珍贵资料。

甲骨文是怎样产生的呢?尽管殷商时代已是我国历史上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但科学文化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仍极为低下,殷人迷信神权现象极为严重,所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从国家大事以至最高统治者的日常生活都要事先进行占卜,如祭祀、疾病、灾害、农事、狩猎、战争等。甲骨包括龟甲和兽骨,占卜的方法是把事先整治好的甲骨在背面钻一圆孔或凿一梭形凹槽,然后用燃烧的木枝烫灼,在甲骨正面相应的部位就显出卜字形的裂纹——卜兆,以此确定吉凶,决定事情的做或不做。占卜完毕则把占卜的时间、卜人的名字、所问的事、占卜结果以及事后的应验刻在占卜的附近。这种文字就是甲骨文或称甲骨卜辞。

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有二十多万片,其中至少有二至三万片流散海外。从清刘鹗拓印《铁云藏龟》起,陆续拓印、摹印、影印出版的有: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及其后编、续编,董作宾等编集的《殷墟文字》甲编、乙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殷墟文字缀合》等。1956年,在郭沫若主持下编辑了《甲骨文合编》,收集了甲骨实物和拓片、照片共二十多万片,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集甲骨文大成的巨书,除图版外还有释文,重要项目索引和有关图表的专册。图版部分为八开本,共十三巨册,总计达六千面。《甲骨文合编》的出版,是甲骨学的一件大事,对于我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的甲骨文,它是图书的初期形态之一,它所记载的资料对我们研究奴隶社会的历史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