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理烟云洱海雾 壹

在忽必烈的大营盘桓了短短的两日,八思巴又要返回吐蕃了。忽必烈亲自为他送行,两人在帐外的草地上依依话别。

突然,一匹快马疾驰而至,马上使臣高声唱喝道:“亲王忽必烈、上师八思巴听旨!”

在蒙古国,一名或两名来自汗廷的使臣有权力逮捕或处死地位显赫的王公贵族,因为汗廷派来的使臣执行的往往是蒙古大汗的令旨,所有的人,无论官居何位,地位多么显赫,都须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如有丝毫违抗,就被视为抗命不尊,轻者丢官褫爵,重者就地处死,而其家属父母或从军或降为庶民。

二人急忙跪地领旨,蒙哥汗一朝已将汗廷圣旨由宣纸改为黄锦缎。

圣旨用蒙汉两种文字书写而成:

统辖一切的长生苍天之命,仁慈、威严的天子成吉思汗宣谕。

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蒙哥汗皇帝圣旨:

晓谕藏传佛教上师八思巴,经改革两域赋税大会之讨论通过,为维系国家机构之正常运转,命汝速往吐蕃地方摊派兵差,收取贡赋。

牛儿年九月于万安宫

忽必烈将圣旨交给八思巴,八思巴勉强接了过来,脸色十分阴郁。

蒙古汗廷使臣返回之后,忽必烈凝视着沉默不语的八思巴,说:“上师有什么话但讲不妨,本王或许可以帮你想想办法。”

八思巴郁闷的心情稍有缓解,但仍然声音低沉:“吐蕃地狭民贫,山多地少,百姓生活极其贫困,如若硬行摊派兵差,收取贡赋,恐于安定不利。倘若诸多教派上层人物一抗命,势必兵戎相见,到那时孰胜孰负,实难料定。这是我所忧虑,亲王以为如何?”

“上师的苦心,本王能够理会。还望上师能暂忍一时之委屈,以大局为重。”忽必烈口中宽慰着八思巴,其实内心亦焦虑重重。他对蒙哥左右的一些近臣诸如阿兰答儿、刘太平等人热衷于聚财、敛财的行径实在是太了解了。有此宵小常在身边蛊惑,蒙哥汗决策时自难免考虑欠妥,顾此失彼。

“洞入佛门,四大皆空,传播教义,普度众生。我这一生除了继承萨迦班智达的遗志,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上师切莫作如此灰心之说。佛讲究因缘,世俗讲究机缘,还望上师放宽心怀,一切随缘!来吧,本王陪你出营。”

两人并肩而行,一时默默无语。忽然,忽必烈问道:“据说萨班法主曾经给吐蕃各地的僧侣领袖们写过一封公开信,上师还记得它的内容吗?”

八思巴素有“神童”之誉,更有过目不忘之超凡本领,加之他长期跟随在萨班身边,对这信的内容自然是耳熟能详、记忆犹新,当即脱口诵道:

吉祥!致礼(上师)护法文殊菩萨!

具祥萨迦班智达致书与卫、藏、阿里善知识施主大德:

余为弘扬佛法,体念众生,更兼顾操蕃语之众,来蒙古地方。召余前来之大施主极为欣悦曰:“八思巴兄弟如此年幼,能偕从人一道携来,吾已深思矣。”

……

八思巴声情并茂地吟诵着这封一千八百余言的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内心感慨万端。

忽必烈虽然对此信早有耳闻,却是头一次完整地听到这封信的原文。他认为此信无疑是见证吐蕃统一于蒙古汗国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萨班以六十六岁高龄拖着病弱之躯携二侄远赴凉州,既是为了弘扬佛法,体念众生,也是为了顾及操蕃语之众的命运和前途。

在信中,萨班用大量事实陈说了天下大势,阐述了“归者昌,逆者亡”的道理,说畏兀儿因归顺蒙古才“未遭涂炭而昌盛逾前,人畜由彼等自理,库吏、别乞均由彼等自任之”。相反,“金国、西夏、阻卜等地未亡之前虽已派有蒙古使者,然(彼等)不遵功令,终遭覆亡,逃遁无门,仍需俯首归降”等等,劝告吐蕃各地方僧俗势力顺应历史潮流,诚心归附,绝不可存任何侥幸心理,以致轻举妄动。

信中,萨班还向藏区各僧俗势力郑重宣布:一、阔端已委派萨迦派管理吐蕃,封授萨班的金字、银字使者为镇守官。二、遵令归顺,各地官员可继续任用。三、蒙古官员将同萨迦官员共同进藏,各地僧俗首领要善待金字使者,多奉贡品。

严格地说,这封公开信对蒙藏关系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蒙藏之间政治关系的正式形成和确立,而且为蒙古统治吐蕃以及后来吐蕃归顺元朝中央政权,加入到强大的元朝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细雨微风,遂化干戈为玉帛。法主忧国忧民,佛眼佛心,宁不令人钦敬。”忽必烈甩着长长的袍袖欣慰地说。

“这也是经过法主长期的努力、精心的准备和苦心经营的结果!”八思巴补充了一句。

“因此,蒙古与吐蕃之间决不可轻启战端,让萨迦班智达的心血化为泡影。本王一定全力劝止大汗,请大汗收回成命。”

“如此,亲王功德无量。”

“上师,我还有个请求,不知你肯否答应?”

“亲王请尽管吩咐。”

“我想让你按佛教仪式为我灌顶。”

“这个……恐您不能遵守法誓,况此次又无精通翻译者,不如日后再说。”八思巴郑重地回答。

“须守何种法誓?”

“灌顶之后,上师坐上首,以身体礼拜,悉听上师首语,不违上师意愿。”

忽必烈很干脆地回答:“这个做不到。”

“且待我下次拜会,再与亲王商议此事。”

“也罢!”

“亲王请留步,八思巴拜别。亲王保重!”

“你也珍重!”

回到大帐,忽必烈仍在想着这个问题,他召来子聪和尚商议,子聪苦思良久,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听法及人少时上师坐上首。皇子、驸马、官员、百姓聚会时,恐不能震慑,由王坐上首。吐蕃之事悉听上师之教,不与上师商量不下诏书。其余大小事项因上师心慈,难却别人之请,不能镇国,故上师不必过问。”

忽必烈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如此甚好。眼下,我还有更重要的南征大理计划需要实施,军务在身,灌顶之事不如等凯旋六盘山时再召八思巴商议。”

“是。”

“侍卫,传众将入见。”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