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理烟云洱海雾 贰

忽必烈率十万蒙古铁骑在苍茫的薄雾中出松潘沿岷江南下,金戈铁马,迤逦绵延二十余里。

几天之后,中路军在忽必烈的指挥下,强行渡过大渡河,行经两千余里的山谷隘路,终于胜利抵达金沙江畔。

日落之前,忽必烈将营帐安扎在金沙江沿岸。通红的晚霞将两边的天际和宽阔的江面染得一片橘红。

忽必烈与姚枢、子聪和尚、廉希宪等人站在帐殿前,望着滔滔东逝的金沙江水,指着江对面问:“我们的前方可是会川都督的驻军之所?”

姚枢放下地图:“是。据报,会川都督听信了几名骄横的文职官员蛊惑,决意拼死抵抗。”

“西路军进展如何?”忽必烈接着问道。

“兀良合台将军所部进展神速。”姚枢站在忽必烈的身后答道,“当年,也就是乃马真后称制四年(1244年),蒙古军为攻击宋的四川,曾派兀良合台、汪世显率领一支军队从丽江地区进攻大理国,以图绕道大理以达川南,对宋实行南北夹击,然而,大理国大将高禾率军迎战于九河地区,兀良合台苦战数日,最后不敌而退。多年来,兀良合台对此耻辱耿耿于怀,全军上下铆足了劲要报仇雪恨。”

“哦……后来呢?廉孟子,”忽必烈望了望正注目凝视着天际处绚烂霞光的廉希宪,有意点了他的将,“你不妨说说看。”

廉希宪虽是畏兀儿(今维吾尔)人,却自幼生长在汉地,习学汉文化,善骑射,后入忽必烈王府为“怯薛”。因他对《孟子》有独到见解,每与人论,必引《孟子》,忽必烈便以“廉孟子”呼之。

“是,殿下。三年之后,宋为示好大理,特派使者携重礼前往吊唁大理的阵亡将士,以表同心。宋与大理素来交好,经此一役,二者过往更密,特别是前不久大理相国高祥还杀了我们派去的招降使者。我担心如果宋与大理联手,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廉希宪审慎地道出了内心的隐忧。

廉希宪讲完,大家一时都陷入了沉默。唯有涛声阵阵,掩盖了短暂出现的宁静。

片刻,忽必烈遥指金沙江南岸,声音坚定而洪亮:“命兀良合台由晏当继续南下,东路军三万余人由白蛮境挺进。中路军渡过金沙江进破满陀城,三路大军在明年一月合围大理国首都紫城!”

“是!”

忽必烈回视众人:“速传令中军:明日黎明用饭,拂晓渡江!”

“是!”

“大理国相国高祥杀害我方招降使者,早引起全军将士复仇之情。殿下应当考虑下达止杀令,晓谕全军。”姚枢提醒道。

“对!姚先生所言极是。请殿下传令裂帛书旗,止杀抚民。”子聪、廉希宪深以为然。

“好!就这么办。传令下去,裂帛为旗,上书‘止杀’,晓谕全军将士,唯全力捕杀高祥!”忽必烈强压心头怒火,发出了进攻大理国前的又一道令旨。

这是蒙哥汗三年(1253年)十月下旬的一个午后时刻。

中路军在忽必烈的指挥下,乘坐木筏革囊五日内全部渡过金沙江。会川都督闻听蒙古大军已至,早将初时的豪言壮语抛至脑后,未及一战,仓皇南逃。

摩些蛮(今纳西族先民)酋长木阿良闻听蒙古军秋毫无犯,不愿与之为敌,于大理国众位酋长中率先迎降。忽必烈感其诚意,遂在江边大设筵席,款待木阿良及其随从。

“殿下真乃天下仁义之师,裂帛为誓、止杀屠城,如此军旅,士气高昂,纪律严明,何愁敌人不望风披靡、俯首称臣。”年过五旬的木阿良见过忽必烈,随即伸出一双厚实的大手,与忽必烈紧紧相握,语气中透出欣赏。

“阿良首领过誉了,本王不敢当。”忽必烈笑着将木阿良引入座席,慢慢地说道,“为了招降大理国主,本王曾两次派出使者与其和谈。头一次是从甘肃派出的,因为道路不熟没能成功;第二次,使者到了大理,却被大理国丞相杀害了……”忽必烈微微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下去。

“但是,您最终征服了我,也必将征服大理全境。因为在大理这片土地上,我们不会屈服于任何强权,但会为自己选择值得追随的主人。”

“阿良首领,你的话我会牢记。来吧,让我们共同举杯,预祝我们的友谊长存。”

“难道再不为别的吗?”一个清脆的、略带古氐羌语音的声音从跟随在木阿良身后的一群少女中响起,说话的女孩脸上蒙着一层薄纱,忽必烈看不清她的脸,有点惊讶。以前,他还从未见过哪个女孩子竟如此大胆。

女孩翩然转到近前,以摩些蛮妇女之礼见过忽必烈。忽必烈注目望去,只见她身披半身颜色绯红、质地细腻的旃服,云鬓高耸,发髻上缀满了珍珠、琥珀、琵琶以及金、银、贝等头饰,玲珑剔透、光彩卓然。她摘下面纱,脸上随即旋出了一对调皮的笑靥。

这笑靥忽必烈再熟悉不过了。

“是你?”

“是,罗凤拜见殿下。”

忽必烈一时忘情,不容罗凤见礼,伸手扶住了罗凤的双臂。

“你怎么……”

“怎么不跟你说一声就走了,是吗?”罗凤依然笑语如花。

说起忽必烈与罗凤的相识,倒还真有几分戏剧色彩。那是一个月前,忽必烈率领大军途经松潘草原,偶尔起兴到玉翠山麓的黄龙镇游玩,竟机缘巧合地救了一位因偷吃供品差点被村民祭神的少女。少女告诉忽必烈,她叫罗凤,是大理国摩些山寨木阿良的女儿,她原本是来黄龙镇寻找朋友,可朋友已嫁往外地,她又不愿借宿陌生人家,无意中发现黄龙山上有座水神庙,就准备住上一宿,不料发生了后来的事情。

罗凤天真无邪,开朗调皮,忽必烈十分喜欢她,此后一直将她带在身边。但当蒙古大军陈兵金沙江畔时,罗凤却在一个夜晚不辞而别……

见女儿言语无忌,阿良酋长多少有些歉意:“凤儿!唉,殿下,小女罗凤从小被她母亲宠坏了,不懂礼数,殿下莫怪。”

“没事,没事。”忽必烈说着,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握住了罗凤的双手,不免尴尬,急忙松开了。

罗凤却未觉得有什么不妥,她走到父亲身边坐下来,一双美丽的丹凤眼只顾睃着忽必烈。在她笑意盈盈的目光笼罩下,忽必烈竟然有些心慌起来,这可是从未有过的感觉。

木阿良笑道:“我与夫人商议,作为与殿下盟好之证,愿将小女罗凤送与殿下帐中服侍左右。不知殿下肯否笑纳?”

如同被人看穿心思般,忽必烈脸上顿时一热。他稳稳心神,用商议的语气说道:“此番远征大理,山高水险,罗凤还是个小姑娘,若她随军出征,恐发生不测,还请酋长暂且留在身边为妥。”

“殿下也太小瞧我摩些蛮女子了,前些天,我一人射杀一头猛虎,那大虫翻了两个跟头,便倒地毙命。”罗凤伸出右臂,举起了拳头。

“这是真的吗?”忽必烈将信将疑,他的确喜欢罗凤开朗活泼的性格,但要他相信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可以只身射杀凶恶的猛虎,他还是难以接受。“你是怎么射杀的,可以讲给本王听吗?”

罗凤轻抖绯色披毡,全无羞赧之色。“当然可以,波罗(意老虎)惊了我的马,还对我张牙舞爪。我拈弓搭箭,瞅准这畜生的血盆大口射了个正着。那支利箭不偏不倚,正中波罗的上颚,从脑门儿穿出。”罗凤招了招手,一名随从手捧一张色彩斑斓的老虎皮,恭恭敬敬地双手呈上。罗凤道:“这张老虎皮送与殿下作见面礼吧。”

忽必烈接过虎皮,道:“了不起!想不到你个小丫头箭法如此了得,让人钦佩。不过这征战之事,艰辛异常,我担心你会受不了。”

“难道说殿下嫌弃我貌丑不愿接纳不成?若果然如此,殿下何不明言?”罗凤不改率真情性,直言追问。

忽必烈凝视着罗凤那双含情脉脉的双眸,又是一阵心神激荡。“并非如此!如果小丫头确实受得了军旅之苦,本王就带你同行也无妨。”

“谢殿下!”罗凤扮了个鬼脸,笑了起来。开心的笑声犹如一只只矫捷的春燕,飞进了江边的柳林。顷刻间,柳林里荡出美妙的吹葫芦笙和柳叶的声音,声韵之中,皆寄情言。

忽必烈为嘉奖木阿良归附之功,除保留了木阿良的摩些蛮酋长之位外,还将自己随军所带乐队的一半乐师及乐器、乐谱赏赐与他。

忽必烈与罗凤两情相悦,离开摩些山寨前正式纳罗凤为王妃。婚后,罗凤随忽必烈出征,一路上多建战功,深得忽必烈钟爱。一年后的九月九日(1254年10月24日),罗凤为忽必烈生下一子,忽必烈极为高兴。

孩子满月那一天,蔚蓝色的洱海上空白鹤竞飞、彩蝶曼舞。忽必烈出于对摩些蛮风俗的尊重,欣然与罗凤一道,将满月的儿子放入一只插满鲜花扎着彩带的竹篮中,徐徐推入碧波荡漾的洱海,不多时,竹篮便向湖心缓缓漂去……

大理全境归附蒙古帝国后,忽必烈将罗凤带回了开平府。在开平府,罗凤生下了她与忽必烈的第二个孩子——一个眼睛乌亮、美丽非凡的女孩儿,因她在忽必烈的女儿中排行第九,家人都喜欢叫她“九儿”。就在第二年,九儿的哥哥因病早夭,罗凤痛失爱子,五内如摧,加上她在大理时为救忽必烈曾受过重伤,此番伤心过度引发旧疾,数月后竟随爱子而去。临终之际,她将女儿托付给一直待她亲厚的察必王妃。察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罗凤的请求,自此将襁褓中的九儿接到身边亲自抚养,宠爱有加。九儿直到出嫁前夕,始终都以为察必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至元七年八月,九儿嫁给高丽王子王愖。这些都是后话。

十一月,忽必烈率兵至白蛮境内,白蛮首领款服,忽必烈遂挥师进军大理龙首关。

大理国是白蛮(今白族先民)所建立的地方政权。立国之初,开国君主马思平接受了南诏时期郑、赵、杨三个短暂政权覆亡的经验,推行了一系列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改革措施:废除农奴制,实行封建分封制。他兑现了领导农奴起义时的诺言,对洱海地区的农奴,实行了减粮一年,免除徭役三年的轻徭薄赋政策,解放奴隶,恢复生产,国势日盛。但是大理国传到段兴智这辈,已然国势衰颓,国主孱弱,大权旁落在高祥、高和兄弟手中。

蒙古大军陈兵大理龙首关,忽必烈再次向大理国遣使招降,高祥不为所动,杀使者凭险据守。忽必烈悲愤交集,挥令大军一鼓作气攻破龙首关,大理门户洞开。蒙军乘势向大理紫城发起进攻,高祥兄弟难抵其锋,只得弃城而逃。蒙军顺利占领大理紫城后,忽必烈令姚枢再次裂帛为旗,严申止杀令,并公布于大理街衢。与此同时,兀良合台率领的西路军也来到大理紫城,与忽必烈会合。

蒙军稍事休整。忽必烈命兀良合台引军追击高祥兄弟。兀良合台不负使命,一路穷追猛打,终于在姚川将高祥兄弟擒杀。

其后,忽必烈留下大将兀良合台继续完成对大理诸部的征服,并设置宣抚使,对大理各族各界进行抚治。是年春,兀良合台挥兵攻破昆明,俘虏了大理国主段兴智。忽必烈闻捷甚喜,诏令兀良合台乘胜进攻黔西及川西南等地,并派人护送段兴智觐见。

至此,蒙古历时两年的对大理的征服战争宣告结束。而大理国,这个由白蛮族建立,从后晋天福三年(838年)起,传二十二位国主,计三百余年的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亦告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