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十六个宫女的密谋:杀了嘉靖皇帝

公元1521年,是为大明正德十六年。三月,三十一岁的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病死。他既无子嗣,亦无兄弟。根据我国宗法制度的原则,大宗绝嗣后,由小宗入继承祀。于是,挑选出时年十五岁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他就是嘉靖皇帝,史称明世宗。是大明帝国的第十一位皇帝。

一部《海瑞罢官》,使嘉靖皇帝成为“文化大革命”初期全中国知名度极高的皇帝。这是一位沉浸在道家的神灵鬼怪之中,长达二十多年不上朝、不见群臣,又能死把住帝王权柄、对臣下收放自如的皇帝。海瑞的那一番痛骂,为这位皇帝相当阴暗的晚年生活增加了许多人间气息。

在中国历史上,他属于那种令人说不清道不明的皇帝,让那些想对他作出准确判断的研究者们,倍感痛苦而且辛苦。

嘉靖皇帝本来只是身居外省的一位王子。如果正德皇帝有个儿子,哪怕是在皇族中领养一个儿子,他也就没有任何机会来当这个皇帝,大约只能在外省度过那富贵而悠闲的藩王生涯。

正德皇帝可能直到临死时,都不愿意相信自己不能生育这个事实。同样,他也可能直到临死时,都不认为自己会死,因此,才始终没有在皇族之中过继一个儿子。据说,张太后与首辅杨廷和之所以选择朱厚熜继承皇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他既是皇室最近的一支,又已经有了聪颖好学、品行端正的好名声。

嘉靖皇帝的文化素养的确相当高,出自他手的诏书及各种文字,辞藻华美,词锋凌厉,知识面相当广泛,配上不错的书法,很看得过去。嘉靖皇帝不负众望,继位之初的表现便不同凡响,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公元1521年,嘉靖皇帝只有十五岁,从湖广安陆州,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钟祥县,来到京城。突然之间,从一个外省藩王府的王子,变成了举国万众顶礼膜拜的皇帝。可以想见,这位青年皇帝除了感觉极好之外,显然还需要有人帮助他理清各种关系,辅佐他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这时,他能够依靠也必须依靠的人,除了从藩王府跟来的人之外,就是坚定地选择并拥戴自己成为皇帝的首辅杨廷和。

杨廷和是四川新都人,九年前即公元1512年的正德七年,就已经官居内阁首辅。当时有一个读书人写信给杨廷和,批评他在正德皇帝的胡闹面前无所作为,致使刘瑾、钱宁、江彬等奸佞之徒坐大,导致国势日颓,没有尽到首辅——大致相当于今天内阁总理大臣的责任。杨廷和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待之以礼。据说,他流着眼泪对那位书生说:“给我点儿时间,我决不会辜负你的美意。”

正德皇帝病死后的“遗诏”和嘉靖皇帝继位时的“即位诏书”,都是出自杨廷和的手笔,这是两份在历史上相当有名的文献。

《即位诏书》洋洋八千言,所谈及问题达八十条之多,对正德年间的弊政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拨乱反正。

据说,由于这两份文件切中时弊,言之有物,许多人读完后痛哭失声,从中看出了国家的希望。嘉靖皇帝对此,也欣然采纳,全文批准了这份以他的名义发布的嘉靖年间第一份官方文件。

此后,到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嘉靖皇帝与首辅杨廷和之间确实有过一段甜蜜的蜜月时期。他们君臣二人在此期间,于许多问题上志同道合,于是戮力同心、大刀阔斧地对国家进行了名副其实的治理整顿。

他们首先对正德皇帝时期极为活跃的太监们给予限制和打击,一大批曾经权力很大、势焰熏天,因而相当遭人痛恨的宦官被撤职、流放或充军。从此,嘉靖皇帝在位的四十五年间,宦官们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回到国家权力的舞台中心来。这一点受到了后代历史学家们的热烈赞颂。

嘉靖皇帝与杨廷和第二个大受欢迎的举措,则是清理庄田。

到正德临死时,帝国的各种庄田已经发展到了极为惊人的程度。

其中——

有皇庄,即皇帝本人和皇室拥有的庄田;

有宫庄,即后妃、皇太子和未就藩诸王的庄田;

有王庄,就是诸藩王的庄田;

有勋庄,就是贵族与外戚所拥有的庄田;

还有宦官们及其家人所拥有的庄田。

到正德十六年,仅北京周边的畿辅地区,即顺天、昌平等八府之地,上述庄田已经达到三千多万亩。

当时有一个说法,说是除了供人走的道路之外,北京周围方圆多少里的区域内,已经没有其他的土地可供权贵们兼并了。这种情形,必定意味着许多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据历史学家研究,此时,游荡在全国的流民,已经达到六百万人以上。而当时,全国的总人口大约只有一亿人左右。如此大比例的人口成为流民,想要社会不发生动荡,是没有可能的。

于是,全国仿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没有人知道,这个大家伙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在什么时候爆炸。

嘉靖皇帝与杨廷和采取的措施是将皇庄、宫庄一体革除,改为官地,限制并将其他各种庄田中侵占的土地,全部退还给了原田主。这使大批流民回到了土地上,两极分化的速度大受抑制,社会矛盾立见缓和。

显然,这是一件理所当然应该受到广泛赞扬的善政。

在嘉靖皇帝的支持下,杨廷和的第三件德政,是精兵简政、裁汰冗官冗员。

嘉靖皇帝之前,用各种巧立的名目达到吃皇粮目的的各级各类冗官冗员,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式编制之内的帝国官吏。一般说来,在正常情况下,大明帝国文武官吏的数字,也就是说,除了皇亲国戚外,吃皇粮的人,最多应当在十八万人左右。而嘉靖皇帝在杨廷和的帮助下,于正德十六年七月,一次就下令裁汰了十四万八千吃皇粮的人。仅此一项,每年节省的俸禄漕粮达一百五十多万石。显然,这相当有效地缓解了国家财政困难。

除了采取这些治理整顿的措施外,嘉靖皇帝的运气还相当好。从表面上看,他继位做皇帝时,国家财政状况相当恶劣。其实,他的堂哥正德皇帝给他留下了极大的一笔私房钱还没怎么用呢,这就是存在豹房、宣化行宫和从江彬家抄获的巨额财富。

豹房与宣化行宫是正德皇帝留下的重要遗产。它们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其中聚集的巨大财富。在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豹房中的大体情形,此处不再过多地浪费笔墨。

现在,我们只要知道嘉靖皇帝的运气相当好就够了。

说嘉靖皇帝运气好,是因为,除了吴思先生所算过的流入豹房的那笔账之外,抄没豹房大总管钱宁的家,只是在正德皇帝临死前一年间的事情。而在这一年时间里,正德皇帝正在南京一带南巡游玩,这笔巨大的财富很有可能根本还没来得及享用呢。

随后就是抄江彬的家。

史书记载,从江彬家中抄出了“黄金七十柜,白银二千二百柜,其他珍宝不可计数”。当时,黄金每柜为一千五百两,白银每柜为两千两,仅此两项折算下来,已经超过了六百万两白银。而国家中央财政年收入大约在三百万两白银左右。可见,这些财产应该使登基之初的嘉靖皇帝日子相当好过。

这些因素聚合起来,使嘉靖皇帝登基初年显得特别不同凡响,一时间很有些中兴大治的气象。杨廷和与其他大臣们相当兴奋,一心一意辅佐这位年轻有为的君主,希望开创出一个“嘉靖之治”来。

公平地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应该归功于杨廷和为首的一班良相贤臣。然而,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十五岁的小皇帝,从外省来到京城,所有现在需要倒霉的家伙们,都和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这肯定是在帝国制度下,杨廷和们能够大展拳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几乎就是在此同时,嘉靖皇帝表现出的另外一种素质,毫不容情地将杨廷和们——君臣际会、共同开创太平盛世的梦想打了个粉碎。

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嘉靖初年著名的“大礼议”及“左顺门事件”。

所谓“大礼议”,核心的内容就是讨论如何称呼嘉靖皇帝的父亲和母亲。

这个问题,在今天人们的眼光看来,可能会显得特别可笑、无聊而不可理解。但在当时,确是一件绝对惊天动地的大事,以至于沸沸扬扬,群情激愤。到左顺门事件时,演变成了一场真正的血雨腥风。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社会是极其严格的宗法制社会,帝制传承和整个社会遵循着一套严密而神圣的宗法制度。

在此制度下,皇家嫡长子为大宗,为帝统,是帝位的继承者。其他皇子为小宗,为旁支,只能分封为王。大宗是正宗,是尊之统也,其尊贵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小宗可以绝,大宗则决不可以绝。

当大宗后继无人也没有同父兄弟,需要由小宗入继帝位时,小宗必须过继给大宗,然后才能继承帝统。小宗本身并没有皇位继承权。这就是所谓必须先正名,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能事成。

正德皇帝没有儿子也没有同父兄弟,临死时又没有安排好小宗过继事宜。结果嘉靖皇帝继位后,从第三天开始,便想方设法要求追尊自己死去的父亲为皇帝,尊称自己活着的母亲为皇太后。

他这样做的潜台词是要否认自己以小宗过继大宗,从而表明自己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的,并不需要领别人的情。他所针对的对象,显然是张太后与杨廷和。因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与他自己的母亲将永远屈居于张太后之下,他自己也将永远摆脱不了张太后与杨廷和拥立自己的阴影。

从当时的情况看,他这样做肯定没有道理。因为,谁都知道,他所坚决要求的东西既不是事实,也不符合法统规范,而且显得心理相当阴暗。因此,理所当然地受到杨廷和几乎所有大臣们的反对。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十五岁的小皇帝竟认准了这一条,极其顽强地坚持着,称得上是不屈不挠。

他先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召见杨廷和,与他促膝谈心,希望杨廷和体谅,自己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一片孝心。

杨廷和显然无法体谅。

随后,小皇帝派人用金银收买杨廷和的几位重要助手,还是没有成功。

最后,这位皇帝使出了杀手锏,他痛哭流涕地表示自己准备辞去皇帝的职位,以便回到湖北老家去奉养自己的母亲。这一来,杨廷和及其支持者们被逼到了悬崖边上。除了投降,就是决裂,他们别无选择。

公元1524年,即嘉靖三年,嘉靖皇帝继位三年时,杨廷和心情相当暗淡地辞职,离开了北京。此时,他已经赢得了广泛的声望与赞誉,并且后代的历史记载也证明了他贤臣良相的名声。

但他的心情仍然暗淡。

原因在于,他有一个高得多的期望值——

辅佐皇帝成就辉煌的嘉靖盛世,就像大唐开元盛世那样。

从当时的情况看,这并非完全不可能。

嘉靖初年的开局相当好,一大批围绕在杨廷和身边的大臣,在后世都享有贤明能干的声誉。可惜,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超出了他们预料和左右的能力,就是那位他亲手选择与扶植起来的皇帝——嘉靖皇帝。

对于这位来自湖北乡下的皇帝来说,有一个杨廷和们永远都无法事前预料的心理,这个心理就是:国家治理得如何,永远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用皇帝的无上权威,使自己舒心如意。

嘉靖皇帝用他四十五年的帝王生涯,一再向世人宣示了这一点。

从后来的发展看,决定嘉靖皇帝能够坐上皇帝龙椅的两位主要人物,张太后与杨廷和,显然都有理由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懊悔。

杨廷和离开京城的当年七月,就发生了著名的“左顺门事件”。

当时,杨廷和及其几位德高望重的助手,包括那位不肯接受皇帝贿赂的礼部尚书毛澄等人,已经陆陆续续被迫离开了京城。于是,皇帝不顾群臣的激烈反对,正式下令将自己的父亲追尊为皇帝,母亲加封为皇太后。

结果导致七月十五日,二百三十位大臣集体跪在皇宫的左顺门前痛哭请愿,其中包括两位相当于今天内阁总理大臣的大学士。

一时间,哭喊声响彻宫廷。

嘉靖皇帝极为恼怒,下令逮捕了一百四十二位大臣,其余八十六人听候处置,两位内阁大学士免予处分。

两天后,公元1524年,即嘉靖三年七月十七日,嘉靖皇帝命令将八名大臣严刑拷打后充军边疆。一百八十多人予以廷杖处分,就是在朝廷之上,当场脱下裤子,用大木棍打屁股。结果,血肉横飞之中,有十七人被活活打死。

这一顿棍棒,着实打出了皇帝的威风。这一年,嘉靖皇帝刚满十八岁。

从此以后,至少在历史记载上,直到近四十年后海瑞出现之前,我们很难找到还有什么人敢于真正和皇帝唱反调了。并且,在此后将近二十年岁月里,嘉靖皇帝不依不饶、乘胜追击,一次次清洗、打击那些曾经的反对派。

那些早已退休,甚至已经不在人间的元老们,也没有能够逃脱厄运,杨廷和及其后的三任内阁总理大臣和他们当年的支持者,都被削去了官职与荣誉。朝堂之上,再也见不到任何反对派的影子。

整个情形,明白无误地宣示了一种程度颇高的自私、褊狭与残忍。同时,也明白无误地表明,这位皇帝缺少领导一个大国走向繁荣所应有的心胸与智慧。从此,自然没有人还会做什么“嘉靖盛世”的梦了。

公元1542年,即嘉靖二十一年,发生了震惊天下、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宫婢之变”。这一年是农历壬寅年,故历史上又称之为“壬寅宫变”。

根据记载,嘉靖皇帝从即位的第三年,即嘉靖二年,他还只有十七岁时,即开始崇信道教,举行斋醮活动,并在整个大内广设醮坛,“举诸后宫,莫不有之”。

从三十岁那年,即嘉靖十五年,皇帝则频繁以患病为由不视朝,躲在后宫,从事道教的修玄斋醮活动。

后来,次数越来越多,间隔越来越短,而不视朝的时间则越来越长。到嘉靖十八年,葬了他的生母章圣蒋太后之后,就开始长时间不视朝了。

就这样,嘉靖皇帝三十六岁这一年,宫中突然发生了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十月二十一日后半夜,杨金英等十六个宫女合谋,试图用绳子把皇帝勒死。可惜,慌乱之中,她们把绳套系成了死结,结果,嘉靖皇帝只是被勒得晕死过去。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事情还从来没有发生过。

谁都知道,这是灭九族的大罪,犯者是要被凌迟处死的。

是什么使这十六个女孩子如此不顾死活?

她们为什么要做这件千古罕见的大案?

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真正说清楚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人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遂成为千古之谜。

一时间,朝野震惊,流言四起,人心浮动。

而且,相当添乱的是,当时,方皇后救下皇帝后,不由分说,干净利索地杀掉了这些女孩子。同时,还捎带着把当时嘉靖皇帝最宠爱的两个妃子——端妃曹氏、宁嫔王氏也扯进来一道杀掉了。

嘉靖皇帝清醒过来后,不久就知道了端妃与宁嫔死得极其冤枉,心里显然不可能愉快。若干年后,有一次皇帝寝宫失火,嘉靖皇帝先被救出来,方皇后尚在寝中。太监们还要冲进去救方皇后,当时,嘉靖皇帝阴沉沉地看着大火,说了一句:“赶快去叫人救火。”结果,方皇后连烧带吓,几天后就死在寝宫里了。

人们普遍认为,方皇后之死,实际上是早在那时埋下的祸根。

从此,嘉靖皇帝移居西苑,就是今天的太液池周围一带。一直到临死的那一天,才被移回大内。

十来天后,十一月初二日,皇帝以宫婢之变,诏告天下。

诏书的大意是:在卧室的床上,两个御用逆妇勾结宫女大肆谋逆,如果不是天地神灵、祖宗考妣的保佑,不是上天神人默许我皇朝国家福泽万万年、连绵不绝的话,我不可能化险为夷云云。

一篇煌煌诏书,等于什么都没说。人心惶惶、飞短流长不但没有止息,反而弄得天下人更是一头雾水,什么难听的说法都出来了。

当时,民间流传最多的一个版本是:

本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女宝庆公主,下嫁给了驸马都尉赵辉。这对夫妻的感情可能很不错。赵辉一直做了六十九年的驸马,直到成化年间才逝去,死时已近百岁。据说其长寿的原因,在于这位驸马爷善于采阴补阳。

他是怎么做的呢?说来很恶心,也很简单,就是一年四季,不论寒暑,坚持不间断地饮用女子经血。

据当时的官方记载,嘉靖皇帝从二十岁左右开始,不停地向民间征索八到十二岁的处女,前后累计近千人,就是要采她们的初潮经血以入补阳之药。宫女不堪凌辱,方才铤而走险。云云。

比较接近事实真相的,也许是当时朝鲜国王派驻北京使节的报告。

据这位使节报告,当今皇帝虽然很宠宫人,可是,一旦宫人犯错误,哪怕是微小的过失,他都不能容忍,动不动就鞭打杖责,因此而被打致死的人,大约早已经超过了两百多人。有很大的可能,是这样积累起来的怨毒,导致了这起骇人听闻的事件。

这位朝鲜使节还向自己的国王作了另外一个报告,其中内容,和我们所听到的传言就十分接近了:皇帝痴迷于道术,炼丹服食,性寝躁急,喜怒无常。宫人等不胜怨惧,同谋构乱。等等。

无论如何,让我们想象一下,一群十来岁到二十岁的女孩子——足有十六个,聚在一起,冒着灭九族的风险,讨论怎样杀死皇帝,并且讨论了很多天之后,真的付诸行动。想起来真正不可思议。(以上事见《万历野获编》卷18,“宫婢肆逆”)

要知道,在我们帝国,皇帝事实上就是人间的神,是至高无上的。帝国臣民对他的崇拜是无条件的,比今天少男少女们的追星可要深切得太多了。按照当时人们的记载,比如《万历野获编》中就记载过,那时的人们,见到皇帝时,会紧张得浑身战抖,汗如雨下,最严重的时候,会被吓得大小便失禁,口失声,耳失聪,大脑完全失去思维的能力,而且会长达几天之久。

早在太祖时代,一位读书人就曾经在拜见朱元璋时,被吓得昏死过去。这位江西诗人邓伯言,以文名被推荐给朱元璋。朱元璋命他当场赋诗来看,他于心情激荡之中写好后,忐忑不安地呈献给皇帝。皇帝读完,很欣赏其中的几句,不禁拍案而诵。伯言以为皇帝动怒,大惊之下,当场昏厥过去,直到被抬出东华门,方才苏醒过来。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有一位常年在皇帝身边工作的人,职位还不算低,就是这样被吓死的。此人就是许绅。

许绅是工部尚书兼掌太医院,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工程建设部部长兼中央医院院长。当时,嘉靖皇帝被勒,晕死过去之后,被方皇后紧急召来的御医们面面相觑,谁都不敢上前。许绅万般无奈,开方下药,救活了皇帝。

几天后,他自己却病倒了,他对慰问者说:“唉,我知道不行了。这病是被吓的,没药可治。当时,我不去救或者救不好,都得被杀头,太紧张了。唉,我的病不是药石能治得了的。”没多久,许绅果真去世了。

由此,我们实在无法想象,究竟是什么,才能促使这些女孩子如此行事。

到此时为止,嘉靖皇帝是否具备令臣民信服的品格,也大成疑问。

从这时起,直到死去,在长达二十三年的时间里,嘉靖皇帝基本上不再上朝,不见群臣,长期躲进深宫修斋醮,建雷坛,从事道教修炼。同时,通过太监与几位轮流值班的内阁大学士联系,通过奏疏批答和偶尔接见内阁大学士处理国家事务。这使嘉靖一朝几位类似今天气功大师的道士,拥有了极为显赫的权势、名声与地位。据说,其显赫的程度,甚至连内阁首辅都要请求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与此相映成趣的,则是嘉靖朝极为有名的一连串“青词宰相”。

青词,也叫绿章。就是把对上天神灵的敬爱和自己的愿望,用红笔写在青藤纸上,于神灵面前焚香祷告后,将其焚化。据说,这样就可以到达上天神灵的手上。到嘉靖朝中后期,向上帝贡献青词,已经是皇帝最为看重的帝国事务之一。

在此方面,嘉靖皇帝特别虔诚而勤奋。皇帝但凡灵光一现,有需要向上帝汇报的事情时,哪怕是在夜半时分,也会从门缝里塞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需要撰写的青词题目,派太监交给值班的内阁大学士。帝国宰相们必须亲自动手,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有一次,嘉靖皇帝的一只宠物猫死了,皇帝相当伤心,除用纯金棺材礼葬外,还命写青词报告上帝。翰林侍读袁炜写的青词里用了一个叫做“化狮为龙”的妙语,皇帝读后龙心大悦。于是,这位袁炜“简在帝心”,由一个相当于今天的大约副司局级干部,连跑带颠地在六年之内晋升为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兼财政经济部长。那句“化狮为龙”遂成为永垂史册的千古名言。

是故,从夏言开始,直到后来享有名相之称的徐阶,中间至少六七位宰相副宰相,都是在一定程度上靠写青词得到皇帝欣赏并提拔上来的。于是,在当时,这批宰相就已经有了“青词宰相”之讥。

一般说来,写青词,特别是给皇帝写,难度相当大。青词本身是骈体文,要求对仗工整,辞章华美,用典古雅,排比严谨等等,这些当然难不住那专靠此吃饭的大学士们。精通古今典籍,对道家文献有深湛造诣,也不在满腹诗书的宰相们话下。最艰难的是,这里所说的每一句话,不但要让上帝看了能够满心欢喜,还要能一直说到皇帝心灵深处,道出皇帝想说而没有说、想说而不会说、潜意识里模模糊糊地有点感觉又没想明白的那些东西来,方可令皇帝龙心大悦。

嘉靖皇帝一口气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按年头算,在中国的皇帝中大约可以排进前十位了,在大明朝则排在第二,次于他的孙子,即在皇位上待了四十八年的万历皇帝。可是,若是论起当皇帝的德行,这祖孙俩却是一塌糊涂,异曲同工地糟不可言。

如果一定要为嘉靖皇帝找一点儿善政的话,可能只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一是起用潭纶、俞大猷、戚继光等人抗倭并取得胜利;

还有一件事情则是挨了海瑞的一顿臭骂之后,居然没有杀掉海瑞。

假如没有这样两件事,嘉靖皇帝大概可以进入中国最糟的皇帝之列。

事实上,就从海瑞对嘉靖皇帝批评的内容来看,这位皇帝肯定已经可以进入中国最糟的皇帝一类了。

海瑞在奏疏中,历数了皇帝的种种误国误民失德失当,然后直截了当地告诉嘉靖皇帝,天下人对您不以为然已经很久了,可是,大官们享受着高官厚禄,却只擅长拍马屁。小官们动辄得咎而不敢说实话,以至于国家到了这步田地。希望皇帝能够给大家一个机会,让大家洗雪一下数十年拍马屁的耻辱。

据说,嘉靖皇帝看完海瑞的奏疏后,面色青白,慌慌张张地喊:“快去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一个太监告诉他:“海瑞这家伙脑子进水是有名的。听说写这份奏疏时,他已经给自己买好了棺材,并且告别、遣散了家人。他不会跑的。”

嘉靖皇帝听说后,愣了半晌,又拿起奏疏来看。看完后默然无语,“留中数月”,就是把奏疏扣在宫中几个月。

此后,皇帝虽然把海瑞抓进了监狱,却始终没有杀他。而且,说是还时不时地就要拿起那份奏疏看一看。

十个月后,嘉靖皇帝死掉了。死前,他曾经很委屈地说过:“海瑞说的那些都对。可是如果我身体没病,能够上朝的话,我会让他泼出这么一盆脏水么?”

据说,皇帝之所以没有杀掉海瑞,是因为他身边的一位大臣劝告他:“海瑞自以为是忠臣,把陛下骂成桀纣之君,陛下若是杀掉他,不正好成全了他忠臣比干一般的好名声吗?”他一听,大以为然。就此,海瑞方才逃得一死。

不久,嘉靖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出,十分敬重海瑞的监狱长,在狱中设了一桌酒席宴请海瑞。海瑞误以为是杀头之前的送行酒,遂神色自若地大吃大喝。后来,监狱长告诉他,这是为他贺喜的酒,原因是老皇帝驾崩,海瑞必会受到新皇帝的重用。海瑞一听之下,大惊失色,号啕痛哭,将吃进去的酒肉吐了一地,并昏死过去。

公元1566年,即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皇帝驾崩。在位四十五年,时年六十岁。死后葬在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的永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