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城内外 4.新强人郭威

二十年前,很少有人会想到爱打架斗殴的郭威能出人头地,而且居然成为了名动天下位高权重的人物。

大辽国主耶律阮在公元949年九月,派出几路大军入侵中原,在魏州、南宫、堂阳等河北一带烧杀抢掠一番。公元950年十月,在南唐鼓动撺掇下,辽世宗亲自带兵南下,攻下了安平、内丘、束鹿等城池。虽然《辽史》将这几次南征都描述成了辽国的胜利,可事实上辽国南侵并没有获得多少便宜,付出的代价并不小。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强硬的对手——郭威。

此时驻守邺都的是郭威。

大家要问了,郭威是如何调来邺都的呢?

说到此处,我们要详细交代一下郭威的来历。

郭威的早年经历和朱全忠颇有相似之处。郭威是河北邢州尧山人氏。生于公元904年(唐天祐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郭威降生的时候照例和一切皇帝出世时一样,具有不平常的异象,满屋子放光,噼噼啪啪爆裂之声不绝,火星子四射。现在推测起来,估计是炉子烧了含硫磺和硝铵多的煤炭,发生了爆炸。

郭威童年时期,父母双亡,他跟着姨妈长大。郭威长大成人后,魁梧壮大,天不怕地不怕,逞凶斗狠,打架斗殴,就是不爱种地持家,属于无业游民,在当地来说也是一个刺儿头。

前文书《铁血中原》之《复仇》中,河东名将李嗣昭战死镇州。李嗣昭的儿子们和李存勖闹翻,抬着李嗣昭的棺椁回潞州割据。

李嗣昭的儿子李继韬招兵买马,扩军备战,要和李存勖对抗到底。这时候,不务正业的郭威生活没着落,游荡到了泽潞一带,寄居在壶关的亲戚常氏家中。见到潞州军营招兵备战,郭威就到李继韬大营应招。由于长得高大威猛,力大敢为,郭威被李继韬一眼看中,招致麾下效力。这一年郭威十八岁。

参军之后的郭威仍然逞凶斗狠,喜欢打架,时常违规违纪。由于李继韬正处于用人之际,并且他很爱惜郭威的勇猛,往往会赦免宽待郭威。李继韬的宽大助长了郭威的恶习,郭威更加肆无忌惮,终于在上党闹市中演出了一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上党街市上有一个杀猪宰狗的屠夫,生得是四肢发达,膀大腰圆,全身横肉,与日本的相扑运动员相似。全上党城的人都惧怕这个屠夫,不敢和他争执吵架,更不敢与他打架。一般人和这屠夫过招,不超过三个回合,一定会被打趴在地,只有出的气没有吸的气。这屠夫名气大噪,号称“镇上党”,属于著名人物。

一天郭威休假,在上党街上溜达。同行的人说:“听说上党城中有一屠夫,生得彪壮,无人敢惹。我们也多加小心,别和他发生冲撞。”

郭威闻听此言,嘿嘿冷笑了几声:“哪有如此怕人?俺今天要会一会这厮!”

大家知道郭威爱惹是生非,生怕他惹出事端牵连大家,众人纷纷劝他要遵纪守法,别闯祸。众人越是这么劝,郭威越来劲儿。

怕什么来什么。

原本上党街市也不大,郭威等人找了一家酒馆喝酒吃肉。酒足饭饱之后,郭威等人继续在街上转悠。

走着走着,郭威一行人走到了一个卖生肉的摊铺近前。郭威一直惦记着那个传说中著名的屠夫,一心想会一会这个“镇上党”。见到肉铺之后,郭威眼前一亮,故意提高嗓门大声喊道:“谁是那位传说中的操刀肉屠?”

郭威话音刚落,在一排生肉挂坯之后转出一人。此人如一扇门板一般,全身的肥肉呈轮胎壮叠摞在两根柱子上。脑袋上杂乱的头发胡乱地在头顶打了个结。两道扫帚眉底下一双绿豆小眼。嘟着的两个大脸蛋子下蓬乱的一圈络腮短须。伴随此人走出来,一阵腥风“呼”的一声扑面而来,笼罩住郭威等人。

那屠夫三摇两晃来到郭威近前,瓮声瓮气地问道:“谁找俺?”

郭威虽然也人高马大,但和这个家伙比起来,还是小了两号。郭威上下打量了一番这屠夫,故意摆出军爷的架势,口鼻中喷射着酒气,大大咧咧地说道:“给俺切五斤细肉,俺要带回去做菜肴。”跟着郭威的其他军卒,一直担心郭威招惹这屠夫,人人手心里捏着一把汗。见郭威不打架,只买肉,大家这才放心。

上党屠夫见是军爷,不敢怠慢,操起蒲扇大的钢刀,在整扇肉上割下一条,然后切成拇指大小的肉片,用荷叶包好交给郭威。郭威接过肉片,掂量了掂量,然后又说:“再给俺切五斤臊子,回去蒸包子。”上党屠夫斜了一眼郭威,心里想“这厮是军营里的火头军吧”,可是嘴上没说什么,转身又割下一块肥瘦相间的肉,叮叮当当地剁成肉馅,用荷叶包好后,交给郭威。郭威接在手中,又说:“再给俺切五斤肉丁,俺要烤肉串。”跟着郭威来的军兵大为奇怪,既没听说郭威还负责包包子,更没听说要烤什么肉串,郭威想干什么?难道要搞篝火晚会?可咱们也没带这么多钱啊。有人上前去拉扯郭威的衣襟,那意思是拦一拦郭威,弄明白之后再要肉。

郭威装作没觉察,用眼睛盯着上党屠夫,等他切肉。上党屠夫心里也怒了,暗自骂道:“他奶奶的,哪里来的兵痞?不是拿爷爷我寻开心吧?”想到此处,上党屠夫对郭威说道:“这位军爷,你先将这两包肉的钱给了,我再切肉丁。”

郭威听上党屠夫这么说,嘴里骂道:“死胖子,你给小爷我切的这是什么肉?长不长短不短,肥不肥瘦不瘦的,拿回去如何能用?还要钱?妄想!”

上党屠夫至此彻底明白了,眼前的这个壮汉军兵的确是来找茬的。上党屠夫在这条街上混了这么久,哪里曾受过这般调戏与羞辱?开始时由于见郭威是军人,内心里忌惮他三分,才百般忍耐到现在。见郭威摆明了找茬挑事儿,上党屠夫实在忍不住了,哇哇大叫几声,跨步上前,对着郭威面门就是一记左手直拳。

上党屠夫的拳头和足球般大小,带着强劲的风声瞬时冲到了郭威眼前。郭威向左斜跨半步,头一偏,躲过这一拳。谁知道,上党屠夫这一拳乃是虚招,真正的杀招是右手。郭威跨步正落入屠夫右手的攻击范围。上党屠夫挥起右手一记雷霆贯耳,向郭威太阳穴砸来。这一招来势凶猛,间不容发。

危急时刻,郭威没有躲闪。因为他的左脚刚刚落地,已经来不及换步伐躲闪。郭威也没有伸手去格挡,他明白以他的手臂如果硬碰硬挡屠夫的拳头,即使不被砸个骨断筋折,也会受伤败阵。说时迟那时快,郭威左脚落地,身体后仰,抬起右脚向屠夫的下巴踢去。郭威动作迅捷,后发先至。上党屠夫的拳头到达近前的同时,郭威的脚已经踢中了对手的下巴。只听一声惨叫,那屠夫高大的身体如一座大山一样“轰隆”一声栽倒当街,尘土溅起一尺多高,肥肉的余震久久未消。

这一场争斗来得太突然,任何人都没想到,在上党城中竟然还会有人敢和这屠夫交手,而且电光石火之间,一招将这号称“镇上党”的屠夫打翻在地。随同郭威一起的潞州军兵,更是大惊失色,来不及上前拦阻,郭威已经和屠夫战在一处。见郭威一招制敌,同伴们从担心中缓过神儿来,欢呼雀跃,为郭威喝彩。四周围观看热闹的老百姓,也跟着起哄架秧子,一起喊:“打得好,打得好,打死丫的,真解气。”

“镇上党”屠夫躺在地上,口中已经流了一地的鲜血。这厮也是一个泼皮,见郭威是个厉害角色,不敢冒然站起来再打,索性赖在地上耍无赖光棍。那屠夫仰躺在地上,口中不服,边骂边叫嚣:“贼兵痞,你今天算是惹着爷爷我了,我跟你没完。有种你就在你爷爷胸口插一刀,如若不敢,你就是孬种。”

郭威此时被战斗和酒精催化的脑筋发涨,神经极度兴奋。经上党屠夫语言激恼,郭威抓起案板上的切肉刀,“咔嚓”一声砍入了上党屠夫的胸膛。伴随血光迸现,上党屠夫闷哼一声头一歪死了。

当街杀人,这可不是小事。

“哇!”人群大乱,呼喊成一团。街上的老百姓担心郭威逃走,官府会以放走凶手之罪法办他们,众人“呼啦”将郭威围在中心,随即将其五花大绑捆起来押送到了官府。

案情迅速上报到潞州节度使李继韬那里。李继韬听说是郭威闯了杀人之祸,又急又气。他一向爱惜郭威才干,不忍心砍郭威的头治罪,于是悄悄地把郭威放走,制造了越狱的假象。郭威捡了一条命。

几百年后的《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故事,估计就是从郭威的这个经历中演绎的。

后来李继韬兵败,其部队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收编。郭威也在收编之列,他在后唐官军中碌碌无为,一连几年也没有发展的机会。

事业没有突破的郭威突然爱上了学习。

郭威并非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二愣子,他很有心计,脑袋瓜灵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文化资源之后,他敏锐地意识到,他需要学习文化。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郭威喜欢舞文弄墨,即便行军打仗,他也手不释卷,阅览军旅的簿记书札兵书战策,遇到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弄明白不罢休,因此他说出来的道理往往能够使大家信服。

有一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郭威爱学习这一点。这使他和他之前的军阀头子草莽武夫产生了巨大分野。郭威从军时曾和同期的十个人八拜结交,成为异姓兄弟,歃血为盟,约定同甘共苦,“苟富贵勿相忘”。

十个把兄弟之中,以李琼文化水平最高,他生在官宦之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郭威和李琼关系最为亲近。有一天,郭威见大哥李琼正在读书,郭威凑过去问李琼读的什么书。李琼回答说是《阃外春秋》。郭威没听说过,摸不着头脑,继续问道:“这部书里都讲些什么?”

李琼耐心地回答:“《阃外春秋》讲的都是治国用兵之道,应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分析存亡治乱的道理,记载贤愚成败的事例,应有尽有。”

郭威听李琼这么说,眼睛放光,他认真地对李琼说:“李大哥,你一定要教我读这本书,让我学习学习,长长见识。”

李琼对郭威一向很器重,认为郭威将来必有大成。郭威有求,李琼痛快地答应了。此后,郭威天天在袖子里揣着这本《阃外春秋》,只要有空就抓紧拿出来读一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及时向李琼请教。两人亦师亦友,郭威后来发迹,将李琼作为心腹高参一直带在左右。这位李琼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也一直作为高级官员历经几代,直到大宋初期退休,赠太子少师荣誉,活到了七十三岁。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

郭威仍然籍籍无名。

到了李嗣源称帝,成为后唐明宗之时,石敬瑭官拜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郭威由于擅长记事算账,明敏练达,被石敬瑭委任为军籍管理员。这时候的郭威还是没有大显身手的机会,既无战功,也无名头。打架斗殴的毛病收敛了许多,做人更加低调,遇到事情更注重使用头脑而不是拳头。

郭威大手大脚爱花钱,喜欢结交,可手头儿的银子总是不够用。幸好郭威有个有钱的老婆柴夫人。柴夫人既有钱也有见识,她拿出私房钱支持郭威,让他多亲近多辅佐刘知远。至于柴夫人为何有钱,我们后文书再讲。因为郭威和石敬瑭官阶差距太大,郭威根本没有机会为石敬瑭效力。此时的刘知远是石敬瑭的牙将,且富有英雄大将气概,深受众人钦服。于是郭威自此很卖力气地跟着刘知远干。在刘知远这里,郭威受到了赏识。

石敬瑭成为晋高祖后,魏州的范延光不服气,兴兵作乱。石敬瑭派大将杨光远带兵讨伐。按照调兵部署,郭威所在部队应该同行参战。可是郭威磨磨蹭蹭不愿意去。他的把兄弟就问他:“杨令公是当朝重臣,你不愿意跟着他去干事业吗?”

郭威摇摇头说道:“杨令公素来缺乏英雄之气,我跟着他也没有前途。真正能够任用我发挥我作用的是刘知远令公。”

后来刘知远在晋朝不得志,低调地居住在河东藩镇过日子。郭威作为刘知远的幕僚为刘知远尽心尽力,出谋划策,成功策划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包括起兵称帝,建立后汉。

郭威虽然以勇力从军,可后来的职业生涯是依靠文职韬略晋升。

大凡皇帝出世,都要有一些非凡的传说以附会。这既有渲染天命神授的意思,也是这些乱世枭雄不自信的反映,弄出些神奇鬼怪故事以掩人耳目,为他们反反复复的篡位建元披上合法外衣。

据柴夫人说,有一次她看见郭威午睡时,有五色小虫从郭威鼻孔里爬进爬出,她顿时认为这是异常现象,是九五之尊天龙附体的暗示。柴夫人急急忙忙地把这个新闻告诉了李琼,李琼又大肆渲染一番,通过几个把兄弟把郭威包装得神乎其神。

还有一次,郭威驻军在吴姓民宅旁边。民宅里有一个年轻的女子吴氏,鬼魂附体,很长日子好不了。这家天天闹鬼,这中了邪的吴氏不仅叽哩哇啦乱叫,还向过往的人投掷瓦砾石块。街坊邻居没有人敢路过吴宅。

奇怪的是,郭威从吴宅经过的时候,吴氏就悄悄地猫着不闹腾了。郭威走后,吴氏接着闹鬼。郭威回来后,吴氏又安静了。人们都很好奇,就隔着老远质问吴氏:“你不是神吗?郭军爷过来的时候,你怎么不叫啦?”那吴氏回答说:“因为他是更大的神。”

大鬼压小鬼的故事又给郭威增加了几分传奇。

汉高祖刘知远坐了皇帝,郭威跟着升官,成为后汉国的枢密副使。刘知远死后,刘承祐继位,郭威作为顾命大臣之一,被封为枢密使、检校太尉,权倾朝野。

刘知远留下四位顾命大臣,分别是门下侍郎苏逢吉、枢密使杨邠、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枢密副使郭威,这四个人互相争权夺利。苏逢吉为宰相,是众大臣之首,到处封官许愿,有缺儿就填官,没缺儿也要发明出一官半职,官员泛滥。杨邠认为天下多难,财政紧张,没有必要设置提拔这么多官员,况且官员水平普遍很差,因此往往抑制苏逢吉的工作。苏逢吉怀恨在心,和同党苏禹珪、李涛一起撺掇小皇帝刘承祐,要将杨邠和郭威排挤出朝廷,到外地做地方官去。

杨邠和郭威得知这个消息后,急匆匆找到了皇太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衷肠。皇太后明白此时儿子新即位,资历和经验浅薄,需要大臣辅佐。大臣中发生党争派系争斗很常见,可是如果倾轧得太过头,则会危害到朝廷安危。皇太后知道儿子被人愚弄了,立即把刘承祐叫来,训斥一番,把杨邠和郭威留住。

明白过味儿来的汉隐帝刘承祐,立即训斥了苏逢吉,罢免了李涛,以枢密使杨邠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仍担任枢密使,把郭威也提拔为枢密使,提拔了三司使王章为同平章事。朝中大事小情都基本上要首先经过这三个人点头。杨邠虽然一心为国,可他看不起读书人,特别是苏逢吉大肆提拔了一批不中用的读书人之后,杨邠更加厌恶这些人,将大部分庸官罢免。没有符合杨邠高要求的那么多人,怎么干事呢?朝政事务往往凝滞,工作堆积如山。一方面事情多,一方面没人才,更缺合适的人手,这也是五代中后期的一个怪圈死结。

公元948年三月,刚刚喘了口气的后汉国,出了大乱子。

陕州的护国节度使兼中书令李守贞和永兴节度使王景崇、凤翔节度使赵思绾串通造反。

李守贞就是那位和后晋驸马爷杜重威关系交好的大将,自以为乃晋朝上将军,屡立大功,一朝沦落为汉臣,心里很不平衡。况且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的汉天子重用的都是河东旧人,李守贞不受重视,被冷落边缘化。愤愤不平的李守贞暗地里招兵买马、积草屯粮,打算雄起自己做皇帝。

王景崇原本深受刘知远信任,曾巡检河中平定了赵延寿儿子赵匡赞的叛乱。可是贼喊抓贼,另一个暗通蜀国的家伙侯益反咬一口,把王景崇推向了不忠不义的境地。刘知远死后,新皇帝继位,在君臣缺乏互信的情况下,王景崇惴惴不安,为了自保他也背汉投蜀。

赵思绾原本是赵在礼的旧将,后来被赵延寿收编,再后来跟着赵延寿的儿子赵匡赞干。

藩镇割据,藩镇异心,藩镇和朝廷缺乏信任,树欲静而风不止,国欲宁而乱频仍,这也是五代时期的一个顽疾。作乱的和平乱的都很无奈。

后汉朝廷把河南、陕西、河北一带就近的几支军队派出去围剿李守贞等人。昭义节度使常思屯潼关,河中节度使白文珂屯同州,河阳节度使赵晖屯咸阳。郭从义和王峻两路兵马临近长安,可是这二人尿不到一起去,相恶如水火。评判战争从春天打到秋天,由于汉军不和,战事毫无进展。

刘知远也没留下什么家底儿,他原本就是一个河东藩镇的底子,况且还是处处受气的藩镇,手下战将和谋士没几个。和当年的河东晋王李存勖根本没法比。

为了督促潼关以西的战事,后汉皇帝只好派出有份量的大官前去统辖各路兵马。谁有份量?四位顾命大臣。谁熟悉行军打仗?史弘肇和郭威。谁走得开?只有郭威了。于是郭威被朝廷委任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前去督战。

从郭威这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来看,他没有实质性的带兵打仗的履历,更没有打大仗打硬仗的经历,严格说起来算不上军事将领。这次出征是他第一次接手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没想到第一次就啃上一只硬克螃蟹,还是帝皇蟹,亲自主导了一次关系到后汉帝国成败存亡的大事件。而郭威的对手是久历战阵的李守贞。李守贞虽然称不上旷古名将,可毕竟是当世老将,打了一辈子的仗,是在军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战将。在行军打仗方面,人家李守贞过的桥都比郭威走的路还要多。

如何应对李守贞这个硬敌手?

如何应对李守贞、王景崇、赵思绾三人联盟?

更要命的是官军兵马力量十分薄弱。自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入主中原之后,契丹把二十万匹后晋官军战马以及大量铠甲武器运往了辽国,直接掏空了后晋军队。在削弱后晋武装的同时,耶律德光还曾打算从肉体上消灭后晋主力部队,差一点把杜重威带过来投降的十万晋军活埋。所以后晋灭亡后,后汉立国,官军力量极其薄弱,再加之国力空虚财政匮乏,朝廷根本无力装备军队,只是勉强维持而已。这也是李守贞敢于造反挑战朝廷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是郭威面前的一个异常艰难的任务,似乎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

郭威作为文官如何去完成这项任务呢?

郭威自有郭威的办法。

临行前,郭威对战略战术进行了一番谋划。他首先请教了太师冯道。冯道虽然位列三公,但在后汉不得志,特别是新势力崛起之后,为躲避锋芒,冯道明哲保身,躲在家里不上班了。郭威亲自到冯道府上请教出征之策。冯道摇摇头说道:“我已经不在其位,不好乱讲话了。”

郭威说:“郭威见识浅薄,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冯道捋了捋胡子,缓缓说道:“郭相,你可熟悉赌博?”

郭威早年沉迷于赌博,并因此吃了不少责罚。他现在听冯道说赌博,以为是冯道揭他的短,脸色骤然沉了下来。毕竟郭威是当朝权臣,内心里没有把冯道太当回事。

冯道微微一笑继续说道:“你看赌场之中,财力雄厚的人,底气十足,吆五喝六,声势夺人,而且输得起,可以缠斗多场,因而存在翻盘取胜的机会。财力小的人,首先输了气势,再如果输一两场钱,只有走人了。”

郭威不明白冯道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疑惑地耐着性子听。

冯道继续说:“李守贞自以为资格老,久历军旅,深受士卒拥护,不可小看了其战斗力。希望郭太尉不要吝惜钱财,激励赏赐军兵,如此则可取得优势啊。”

郭威恍然大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现在这种过了今天没明天的战乱年月,人人都想尽快捞取好处,人人都想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有钱今天花。几十年来这些骄兵悍将个个都是有钱的就是娘,谁有钱就给谁卖命。如果拿不出钱来,还不如一边凉快去。

至于三藩镇之中,到底应该先打哪一个?众将看法不一。最后郭威采纳了先打最难最大的李守贞的策略,只要击败李守贞,王景崇和赵思绾不攻自破。

郭威到达前线之后,调查研究,侦察敌情,和将士们深入谋划,和士卒同甘共苦,激励赏赐士卒毫不吝啬,慰劳探视伤员不辞辛苦,听取大家意见毫不懈怠,指挥部署从不疾言厉色,偶尔有人顶撞也不发火。

郭威通过高超的政治策略和扎实的现场管理,极大地团结了原本不和睦的后汉官军,鼓舞了士气,站稳了脚跟,扎住了前军阵地。

郭威指挥几路大军到达河中镇府陕州,并没有急功近利强攻硬打,而是派人分别堵住四门。然后征调两万民夫,在陕州城外挖了一圈深一丈的壕沟。后汉官军对李守贞实施了长期围困的战术。

李守贞自认为是第二个刘知远,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李守贞颇为迷信,当了王爷,还想当皇帝。请了几个和尚、道士给他算卦,似乎的确有帝王之相。如此一来,李守贞更加牛哄哄了。汉军来到眼前,似乎只要他李守贞挥一挥手,汉军就会立即倒戈投靠河中。可是李守贞错了,他站在城头上使劲挥了十几次手,挥得满脑门子冒汗了,城下的汉军也没有动摇,只是看着李守贞傻乐。

李守贞的心凉了半截。

他期待的景象没有出现。

为了突围,李守贞屡次派兵偷营劫寨、突袭,每次都被汉军劫杀,以失败而告终。李守贞发往后唐、后蜀、契丹的求援信使也都被汉军抓获砍了脑袋。李守贞成了瓮中之鳖,困坐愁城。

时日一天天过去,李守贞的军心开始动摇。

李守贞的两位盟友王景崇和赵思绾多次派出小股部队迎敌,都被汉军击败,最后蜷缩在城内不敢出战。

后汉这一场平叛战争旷日持久,一直打到了第二年秋天。河中城内粮草断绝,外无救兵,互相隔绝,各个击破,三藩解体。公元949年七月,郭威组织了总攻,一举消灭了三藩。

郭威一战成名,威震天下,成了打仗能手。

八月,郭威凯旋,回到后汉都城开封。

后汉皇帝刘承祐摆出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文武百官、老百姓、禁卫军夹道欢迎。宰牛烹羊、美酒鲜果,犒赏三军。开封城内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到处彩旗飘飘、歌声飘扬。平定三藩是后汉帝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胜利,是刘承祐继位以来最大的一次功绩,值得隆重纪念,值得大肆庆祝。

后汉皇帝对平三藩战争的总指挥郭威给予了最高规格的奖赏。皇帝把压箱底儿的钱财拿出来封赏满朝文武和三军将士。刘承祐赏赐给郭威镶金边绣银线的丝帛布匹、崭新的官服、镶嵌美玉的腰带、宝马雕鞍,这四大件都是朝廷对有功之臣的最高奖励。

郭威没有兴高采烈,没有趾高气扬,更没有居功自傲。他客气冷静地委婉谢绝这些褒奖,郭威说道:“臣领命征伐一年时间,不过是攻克了河中一个城池而已,哪里有什么功劳?况且臣领兵在外期间,镇守京师、筹集粮饷、转运供给等这些重任,都由各位大臣承担。微臣我怎么敢独自享受这些大功呢!请陛下对大家都给予封赏。”

刘承祐虽然年轻,也听得出来郭威这是谦虚,政治觉悟高,从大局出发,想得周全,会做人。皇帝心中既高兴,也暗自称赞郭威。郭威越是谦虚辞让,皇帝越是想嘉奖他。皇帝提议:“那就另外给郭爱卿一块方镇吧。你们商议一下,看什么地方比较合适。”京官虽然重要,可是油水少。皇帝提出给郭威一块地盘,那是给郭威肥肉啊。

郭威赶紧躬身施礼,推辞说:“杨邠职位在臣之上,还没能有寸土之地,臣何德何能享受这个待遇。另外,运筹帷幄、参谋协助这些重要工作,多靠史弘肇大人。臣不敢有非分之想。”

郭威不仅不居功,还将其他人一一表扬一番,坚持不领封受赏。皇帝刘承祐的执拗劲儿也上来了,他说:“那好,按郭爱卿你说的办。对当朝宰相、枢密使、宣徽使、三司使、侍卫使等九大班子的领导人,和你同样的标准,加官晋爵,赏赐财物。不过郭爱卿,朕还是觉得应该对你有特别的奖赏。这样吧,暂不赏你实职了,给你一个侍中的待遇吧。”

见皇帝一脸严肃,郭威不敢再推辞,担心太拨皇帝的面子。郭威行礼谢恩:“谢陛下。但臣仍想把这次平定三藩的成功原因总结一下。运筹决策、统筹协调,全是依靠皇帝和朝臣。调兵筹粮、运输保障,全是借助各藩镇。暴露荒野、沙场战斗,全是依靠将士。臣不堪独占其功啊!”

郭威很会做人,把后汉国中上上下下有权有势的人统统表扬一遍。这种话谁人听了不高兴?从这一点上看,郭威比后唐李存勖朝廷的郭崇韬、后唐李嗣源朝廷的安重诲、后晋石敬瑭朝廷的桑维翰都要高明得多。

立功难,推功更难。多数人想立大功,占大功,鹤立鸡群,光芒四射。可是光芒一旦射出来,射向谁呢?弱小的人被射中不会有什么反弹,最多是被考暖,因为他们离得太远。英雄周围的重量级人物被射中,很可能被烤糊,他们当然不舒服,必定会反射。在众多大人物的反射之下,滋味一定不好受,日子一定不好过。郭威深知此理,所以他很低调,很收敛,没有胡乱放射光芒。

汉隐帝刘承祐和郭威君臣二人客气来客气去,几个回合下来,皇帝也腻烦了,摆了摆手,说道:“就这么办吧,不必推辞了。”

没多久之后。

九月份。

辽世宗耶律阮保住了皇位,兴师南伐中原。

这几年由于辽国内斗,无暇南顾。后汉国没有外患干扰,得以稍事喘息。可是三藩之乱也不是小事情,搅得后汉气喘吁吁。

正在君臣朝野举国欢庆平定三藩胜利的时候,后汉国河北各州府传来战争警报,狼烟四起,烽火再次传遍黄河两岸。自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辽军南下的基地搬到了燕京(也就是以前的幽州,现在的北京),契丹骑军朝夕之间就可达到魏州、贝州、临清一带。中原帝国的北方门户洞开,缺乏战略纵深的屏障,西京洛阳和东京汴梁直接就暴露在了敌军眼皮底下。

辽汉战火熊熊燃起。

后汉朝廷此时十分看重新立了大功的郭威,认为他是当世的乐毅、吴起,众口一词请郭威前去邺都魏州督战,指挥抗击契丹的战争。

这时候遍观朝野,后汉的第一军事强人无疑就是郭威。

郭威正当此任。

郭威应堪此任。

郭威不得不挑此任。

枢密使兼侍中郭威和监军使王峻奉旨前往河北巡视督战。辽国这次南下其实没什么充足的准备,见汉军整顿旗鼓前来抗击,只好掳掠一番之后撤走。郭威打算趁辽军撤退之机,率军追击敌军到契丹境内,被皇帝刘承祐制止了。说实话,汉军也没有扫荡河北远征契丹的能力,只能见好就收。

契丹离去,郭威回朝复命。

但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

契丹如潮水,去了还会复来。

辽军再来怎么办?

后汉河北藩镇空虚,没有大将镇守,更没有广泛组织协调河北各藩镇力量的重量级人物主持局面。

为了长久之计,后汉皇帝刘承祐和一些大臣认为应当把郭威安排到邺都做官,以统领河北各路后马对辽作战。

郭威本是京官,属于朝廷大员,怎么可以轻易动地方呢?

为了兼顾朝野两方面的工作,最后朝廷想出了一个办法,让郭威到邺都做天雄节度使,同时保留枢密使之职。河北各路兵马都受郭威节制,各藩镇抗敌力量都由郭威协调督办。用现在的比喻来说,相当于总参谋长兼军区司令兼地方大区军政协调人。

如此一来,郭威的权力和责任太大了,大到了几乎前无古人的程度。郭威从一个逞凶斗狠的兵勇,因缘巧合成长为一个权倾朝野的文官,又成功转型为当朝军界第一实力派人物,集军权与行政权力于一身。这个职业生涯颇具有戏剧性。

难道没有人反对郭威的这种任职安排吗?

难道朝廷不怕郭威位高权重威胁国家安全吗?

难道皇帝不怕郭威功高震主吗?

有人反对这么做。

也有人支持这么做。

反对的和支持的各有理由。

为了这件事,后汉高层曾发生了激烈斗争。此处暂且不表,下文书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