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五方势力间的周旋 安稳南越赢民心

南越国不过是汉帝国南方小小的一隅,然而在刘恒眼中,它却成为了自己树立威望的道具。谁都清楚,南越人无意挑衅汉朝,汉朝人更不是灭不了南越。但不巧的是,这个小国家却和帝王的名誉挂上了钩。刘恒急需通过招降南越,来树立自己的威名。

蔡东藩有首《赞汉文帝怀柔赵佗》诗,诗云:“武力何如文教优,御夷有道在怀柔。诏书一纸蛮王拜,伏地甘心五体投。”(《前汉演义》第四十七回)诗的内容很白话,讲的是南越王赵佗向刘恒称臣,然而这首诗背后却有一个不简单的故事。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紧接着平定了杨越地区,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这三个郡荒凉落后,对当时的人而言,绝对算得上是穷乡僻壤,因而成为了秦朝罪犯、官员的流放之地。流放至此的罪犯们与越人杂居,生活了十三年。

秦朝末年,南海郡郡尉任嚣病重。郡尉本来是郡守的副职,掌军事,但是由于南海郡蛮夷太多,民风彪悍,加上平定不久,所以一直是让郡尉当一把手,由军事长官将军政大权“一把抓”。

任嚣病重期间念及自己时日无多,知道此时天下大乱,因而找来了手下心腹龙川县令赵佗,对他说:“中原大乱,群雄逐鹿,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安宁下来。现在已经有不少人脱离秦朝统治而自立了。我本来打算派兵切断和中原的联系,等待时机大展雄图,然而如今我病重了,保卫不了咱们这个地方。番禺靠山面海,地域广阔,还有不少汉人智者可以帮我们,弄好了还可自立为一方之主,建立国家。郡里的官吏都不可信,我才叫你来,将这些事情托付给你的。”说完,任嚣写了一张委任状,让赵佗代理南海郡尉。

没过多久任嚣就撒手人寰,他死后,赵佗立刻下令派重兵扼守横浦关、阳山关、湟溪关三处重要关隘,同时斩杀了过去秦朝在当地的一些官吏,全部安插了自己的亲信。

秦朝灭亡之后,赵佗吞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关起门来当地头蛇,自立为南越武王,称霸一方。

汉高祖平定天下之时,按照《史记·南越列传》的说法,刘邦不愿意再让百姓经受战乱,所以才没有征讨南越国。然而,从刘邦在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才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国来看,刘邦在立国初期不处理南越国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两点。

第一,刘邦压根没有重视南越国立国的问题。“布衣天子”听起来很亲民,但总免不了会有些目光短浅的毛病。刘邦的短见及其危机意识的缺乏,最终直接导致了赵佗势力的坐大。

第二,此时的国内内乱繁多。政治斗争和平叛早已经让刘邦忙得不可开交,加之北边还有匈奴的威胁,他哪里顾得上南边的蛮夷呢?而且刘邦在统一天下后还解散了许多军队,士兵数量大减,赵佗在南方僻远之地建国,刘邦实在无力分兵前去征讨。

然而问题总归是要解决的,陆贾的出使成功说服了赵佗归顺。刘邦与赵佗交换了符节,要求赵佗在南越地区处理好民族关系、同长沙国政府积极往来、和当时的长沙王吴芮搞好关系。

刘邦能够答应这样没什么“油水”的议和条件,无疑是展现出了一种求和的姿态。刘邦到最后还是没能力对南越动武,可见汉初整个国家在饱经战乱后国势的衰微。好在南越民风淳朴,少数民族嘛,剽悍是剽悍,但那是人家性子直,反过来讲,就是讲义气好说话知恩图报懂得大义,所以南越才会同意归顺。

然而,归顺的行为终究是南越人主动的,刘邦只是抛出了橄榄枝,赵佗原本可以不接。这就意味着,在南越人的心中,他们自己都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习惯上还是觉得自己比汉朝人厉害一等。所以在吕后时期,一遇到汉朝在铁器方面的封锁,他们就反叛了,而且认为是长沙王吴右(吴芮曾孙)为了满足自己扩张疆域的欲求而挑唆吕后做的。

于是愤怒的赵佗不称王了,直接自称为南越武帝,发兵攻打长沙国,连败长沙国数县。吕后闻后大惊,派隆虑侯周灶带兵征剿,结果水土不服导致了军队中瘟疫流行,士兵上吐下泻,汉军只好作罢。

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驾崩,赵佗趁机发展势力,收买了闽越王无诸的闽越国、广西地区的西瓯国、越南北部的骆越国。这一下,南越帝国的疆土东西长达万余里,疆域大增。赵佗也洋洋得意起来,用起了佩有黄屋左纛的车马仪仗,俨然一副中原皇帝的气象。赵佗要求汉朝将长沙郡划归南越国境内,这些行为处处显现出挑衅的意味。

到了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南越国已经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然而刘恒却并不着急,刘恒正嫌没地方展现他的才能、树立他的威信呢,赵佗越活跃,刘恒越高兴。虽说派兵剿灭南越国不是什么难事,但刘恒是为了宣传新政,要以德服人。所以刘恒做了两件事来为他以德服南越国做铺垫:

第一,派专人保护赵佗父母位于真定的墓,并按时祭祀;

第二,将赵佗在老家的兄弟们都封以高官,赏以厚禄,表示对赵佗的尊宠。

在处理赵佗的问题上,刘恒针对的不单单是南越国一个国家。他是借处理赵佗的问题,来给所有的异姓诸侯王国和少数民族地方势力做出一种姿态,一种宽容、大度的姿态,借之收买人心,来树立这些诸侯王、少数民族以及老百姓对他的信心,让人们相信他能够摆平王国问题和民族问题这两件事。

在陈平的推荐下,刘恒再次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国,随行带有刘恒的书信,也就是劝降书一类的物品,信中说道:

“汉皇帝诚挚地问候南越王。我不是高皇帝嫡出的儿子,后来被封到代国,那地方离南越国太远了,而且那时候我还年轻,见识浅薄,所以一直没有和南越国联系。

“高皇帝死得早,孝惠帝也没活几年就驾崩了,吕后后来称制,但她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所以有时候想事情半天转不过弯。吕家人比较蛮横,拿假冒的刘氏后裔继承孝惠帝的皇位。好在神灵保佑,吕氏家族已经被功臣们干掉,大汉重新安定。

“前几天看见您让隆虑侯转交的书信,让我找到您的兄弟并撤回攻打您的军队。我现在全都照办了。以前听说大王您老骚扰我们的边境,搞得长沙国和南郡鸡犬不宁,我就想啊,这对你的国家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死更多的士兵,让更多的将领残疾,弄出更多的寡妇孤儿和留守老人罢了,这就叫‘得一亡十’,我实在不忍心。

“我打算把南越国周围的那些土地都赠送给您,可是有人给我说那都是高皇帝安排的,我也改不了。有人说你那块地方对我们汉朝而言并不大,不如全让你管算了。虽然大王您已经称帝了,但两帝并立,总需要有个使者联络联络感情,好歹您也提前知会我一下呀。所以我让陆贾跑来,您要是答应我们的条件,就别再来骚扰我们的边境了。我这里有五十件厚棉衣、三十件中等棉衣、二十件薄棉衣给您,希望您忘却忧患,好好享乐,顺带问好闽越国、西瓯国、骆越国。”

仔细分析刘恒的书信,首先是姿态放得很低,毕竟刘恒是在赌赵佗会投降,他要利用赵佗的投降树立威信、聚拢人心,所以必须放低姿态来增大议和成功的概率。

其次是不揽任何实际责任,消除赵佗和自己的芥蒂。不管什么措施和建议,只要是让赵佗不高兴的,那都是刘邦、吕后和群臣们干的。

三来如果赵佗有心议和,刘恒的姿态这么低,那他赵佗应该更低才是,那就更能满足刘恒追求名誉的想法了,让南越国在和汉朝的交往中处于绝对的弱势,这是刘恒心里的小九九。

赵佗本来就知道自己终究是不可能战胜汉朝的,他不过是“以战求和”,看到刘恒的书信之后赶紧借坡下驴,于是回信说道:

“南方蛮夷的首领赵佗问好汉皇帝。当年吕后欺负我们南越人,不卖给我们铁器,我怀疑这是长沙王说了我们南越人的坏话,加上后来又听说吕后把我一家子全杀了,还挖了我家祖坟,所以才断绝了和汉朝的来往,攻入了长沙国的边境。

“至于称帝这件事,那是皇上您不了解情况,我们这里的闽越国、西瓯国、骆越国等原始野蛮国家的头领都称了王,我想管着他们,所以不能一个叫法。但由于臣没文化,也起不来别的名字,所以才称帝,不过也就是自己玩玩,哪敢跟皇帝您正式汇报呢!”

于是赵佗叩头认错,并且下诏说:“一槽容不得二马,两个英雄不能同时并存,说到底还是人家汉朝皇帝牛,以后我不再称帝,也不用皇帝的仪仗了。”

刘恒听完很高兴。经过这件事,刘恒的民众支持率暴涨,因为老百姓都知道,在刘邦时代,诸侯、土酋经常反叛,而他们现在却都归降了。这一下,汉朝人的心理优越感逐步恢复了,对刘恒的信任也加强了,国家对未来更自信了。

招降南越国是刘恒在位期间,在处理民族事务上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