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繁华港湾 五、错失良机

机遇在泉州。

或者说,在蒲寿庚。

事实上,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似乎可以推论,如果张世杰与蒲寿庚达成共识实现联合,他们是有可能抵挡蒙古军之凌厉攻势,至少保住泉州,甚至重整河山的。

对此推测,崖山可以出庭做证。

崖山是宋蒙的最后一战。据《宋史》记载,战后海面上漂浮的尸体多达十余万,其中应该大部分是宋军。这就说明宋方的兵力并不少,而且同仇敌忾。要知道,这时的张世杰乃败军之将,南宋军乃疲惫之师,还十多天没喝淡水,尚能与敌血战到底。如果是在泉州,有充足的补给和装备,还有蒲寿庚提供的坚船利器,想想看那会怎样?

说不定,忽必烈就知难而退了。

这是有可能的。作为游牧民族,蒙古人更习惯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只不过此刻把南宋看作了新的牧场。如果这个牧场没草吃或者进不去,就会转场。他们跟南宋并没有深仇大恨,也非亡宋之心不死,干吗非得在这里死磕?

所以,张世杰他们前往泉州,并没有错。

但是,以泉州为抗元复国的基地,就必须联合和依靠蒲寿庚。请注意,是联合依靠而非利用。这并非不可以,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就是这么干的。他联合依靠以王导为代表的士族群体君臣共治,便让已经灭亡的晋又延续了上百年。

南宋小朝廷完全可以照葫芦画瓢,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出新政府的组成名单:陈宜中和陆秀夫担任左右丞相,即最高行政长官;张世杰担任枢密使,即最高军事长官;蒲寿庚担任三司使,即最高财政长官。至于皇太后和小皇帝,则只要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维持大宋的旗号就行了。

这是一个联合政府。

联合政府的合法性来自小皇帝赵昰,他毕竟是度宗皇帝的亲儿子;也来自当地人民对宋的认同,这可以由张世杰和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来证明。至于财政收入,就得靠海洋贸易了。尽管巴格达在十八年前落入蒙古人之手,但马六甲海峡依然畅通无阻,泉州商船仍可抵达苏门答腊。

苏门答腊在当时叫三佛齐,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南宋的主要贸易国之一。阿拉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货物要运往中国,都要在这里中转。中国商船要去波斯湾做买卖,也必经三佛齐的属国蓝无里。当时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从泉州出发,在海上航行四十多天到达蓝无里,在那里度过寒冬,第二年再靠着季风前往阿拉伯帝国,航程大约需要六十多天,然而一来一往竟能获利百倍。

三佛齐没被蒙古人占领,真是万幸。

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三佛齐政治经济大权的,基本上是蒲姓的阿拉伯人。他们跟蒲寿庚一样,也都是穆斯林。既有经济利益,又有文化认同,合作起来应该不难。相反,来自寒冷北方之草原的蒙古人,则多半会将那些赤道附近的海岛视为畏途。哈哈,他们确实鞭长莫及,只能望洋兴叹。

想象中的联合政府应该站得住脚。

只不过南宋必须改革,做出让步。因为一个以泉州为首都或陪都,海洋贸易为经济命脉,联合依靠阿拉伯裔穆斯林共同执政的王朝,无论叫不叫宋,都必定是新的国家。国体和政体或许不用改变,皇帝和宰相之类的称号,中书省和枢密院之类的机构,也可以照叫照设不误。毕竟,两宋的政治制度相当成熟且行之有效,没必要改弦更张。

其他方面,却很难讲。

首先,生意人和阿拉伯人的社会地位肯定提高。尤其是阿拉伯裔商贾的地位,将不亚于元代的色目人。色目这个词其实是“异色目”之意。由于突厥、波斯和阿拉伯人的肤色和眼睛跟蒙古人不一样,所以叫色目人。他们在元代的种族制度中位居第二,高于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

色目人地位高,是因为会经商理财。蒙古人打仗,色目人管账,账房先生当然要比农夫和奴婢尊贵。想象中的联合政府既然要靠阿拉伯商贾解决财政问题,甚至要靠蒲寿庚们制造军舰,岂非也该尊崇其地位,保证其权益?

随之而来的是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问题。伊斯兰教成为国教或许未必,地位高于佛道两教而与儒学分庭抗礼则完全可能。尽管在历史上,儒术的独尊地位也曾遭遇挑战,但要让受到程朱理学熏陶的南宋士大夫接受“伊儒并尊”或“四教合流”的变化,恐怕还是要下很大的决心。

然而红利也十分可观。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新政府如果成立,建设的将是多元文化的海洋帝国,这可是利好消息。我们知道,中华文明原本就有两个源头:一是殷商代表的海洋工商传统,二是西周代表的大陆农业传统。秦汉建立统一大帝国以后,也有两种道路的选择:一是因自给自足而走向封闭保守,二是因对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兼容。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宋末,则正好处于岔路口上。

清净寺门楼

清净寺是泉州最古老的一座伊斯兰教寺院,也是伊斯兰教经由海路传到中国的第一个落脚点。与众不同的门楼,体现出浓郁的中亚风格。

实际上,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汉唐已经在朝着第二条道路前进,建立的文明也是世界性的。因此,安史之乱后与西域失联,真是堪称不幸。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海上丝绸之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如果能够变成海洋帝国,还是多元文化的,请问那将是怎样的前景?

这里面无疑有太大的想象空间。比方说,由于假设的新帝国只能向外发展,造船和航海技术必定大幅度提高。那样的话,中国便有可能与世界同步进入大航海时代,甚至还能领先一步,弄不好就没哥伦布他们什么事了。

可惜,由于张世杰与蒲寿庚翻脸,一切归零。

遗憾啊,遗憾!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看来情况很可能是这样:来泉州之前,张世杰与蒲寿庚并非没有合作的可能,但双方诉求不同目标各异。前者显然只想利用后者,却不会让他在最高权力那里分一杯羹。张世杰甚至会傲慢地认为,让你这胡人为皇宋效劳,已是天大的面子和恩典,还不赶紧献出粮草和舰船?

可惜忠君爱国这一套,对蒲寿庚完全没用。他是外国人又是商人,凭什么要为赵宋王朝无私奉献?何况在这阿拉伯富豪看来,他的财产来自真主的保佑和自己的努力,跟南宋皇帝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事情甚至恰恰相反,如果不是政府横征暴敛,权贵敲诈勒索,他还会赚得更多。

这是他在降元之前要大开杀戒的原因之一。

因此,助宋也好,降元也罢,对蒲寿庚来说都是交易和买卖。如何选择,只看性价比。前提条件,则是要保证他的权势和财富安然无恙,最好还能更上层楼。

张世杰帮他做出了选择,忽必烈则尽遂其愿。蒲寿庚被授予正三品的昭勇大将军衔,后来又被任命为正二品的福建行省中书左丞,相当于福建省副省长,势焰熏天。

伊斯兰教也在元代得到大发展,穆斯林大臣在元的朝廷更是地位显赫,就像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的波斯人。比如阿合马和倒剌沙的当权时间就占了元的四分之一,忽必烈的某个孙子竟带着麾下的蒙古健儿皈依了伊斯兰。

陆秀夫却只能背着小皇帝跳入海中。一起跳进去的还有不愿做亡国奴的其他将士,以及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另一种可能。事实上,明清两代选择的是闭关锁国,最后变成万马齐喑的死水一潭。因此,当我们向那些死难的烈士表示崇高敬意之时,难道不该再多一点反思吗?